当前位置:首页>原创基地>作品展示
记忆贵州——修补版第一章至第三章  作者:花开花落的老公

(人气:4601  发表日期:2008年08月26日 10:54:41)



记忆-贵州(人生之路)

    前叙

我属于中国70年代出生的一代,还未出生(细胞也算啊)就随父母漂泊,从福建到西安,从西安到贵州,直到我出世。到贵州以前属于细胞级的,所以没有什么映象也就无从回忆了,所以一切都是已在贵州长大为主要线索。

我的父母属于中国最老实的一代人,先介绍我父亲,父亲属于家里的长子,因为爷爷跟随当时的大潮流参加运动,加入了革命行动而其他家人被迫需要到处东躲西藏,所以父亲在解放前基本没有接收过什么教育,再加上家里传统不是书香门第的,大人们就更本不会在乎子女的教育问题,很奇怪的是爷爷的父亲(我的老祖公)为什么会供当时的爷爷读了书,从而让爷爷有机会考入了当时的一所军官预备学校,而父亲就只能颠沛流离从小属于流浪儿编制,和父母失散还是特意安排的在孤儿院住了好几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解放后,开始接收正式正规教育的时候已经12岁了,因在机关大院,所以直接念高小(就是高年级小学,就是5年级)念完一年后升级到初中,念完初三保送到南昌航校(就是现在的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机械加工专业,能保送是因为这类学校当时一般不接收考试生,就是属于国家机密一般人不让去的呵呵,我很嫉妒啊后来我高考的时候为啥我就不能保送。读完书之后分配到西安飞机制造的庆安公司,也就是现在的一航庆安集团公司,在里面当了个小工人(所有的学生必须先当一年的工人,当时流行说法是下方锻炼),在里面享受了建国初期国家优厚的福利待遇(已当时情况看)比如父亲有经常无故鼻腔出血的毛病,当时西安的老中医就给父亲开了个药方是服用犀牛角,真正天然的犀角,这个毛病就治好了,然而这个毛病确遗传给了我,而我治这个毛病花了很多钱看了很多专家,至今还是老样子。那时候国家对关键企业的扶持是太慷慨了,当时父亲管理的是加工器材工具,当时进口的精度砂轮没有相应的砂轮修理刀,只能用钻石修理,国家就征用了无数的钻石首饰,当初拿到父亲手上时,父亲都看花眼了,父亲就管理和工具有关的这些东西,当时为了国家建设,没有什么舍不得的东西,父亲说整整的捧了一捧,当时那些钻石用现在的价值来估计有2000-4000万人民币,全部当修磨材料用掉了,当时我还不信工作后,工厂进口了一台刀具专用砂轮,修理钛合金、钨合金刀具的砂轮,普通砂轮没有那么高的硬度和精度,这台砂轮原配的修理刀就是一颗钻石,只不过成色不好,也很大和商店里看的25分钻戒一样大。我只是想当时国家的人民素质很高啊,父亲成天就接触管理这些贵重物品,没见得拿过什么啊(当时都是没有数量登记的,用掉了只要登记为磨损消耗就可以了,哪有什么一定要见到尸体一说)

父亲在爷爷大人的包办下认识我母亲,同时带我母亲来到西安,已经涉及到我母亲大人只好马上介绍否则大家会少了解一些相关因素。母亲是家里的长女,因家里的只有外公是城市户口,(中国特色奇怪的户籍制度,涉及到政治就不评论了)母亲打小就不愿意继续当农民,干的活太多太苦于是出逃到她叔叔我叔公的单位做零时工,本来以为可以变成公职人员,因叔公的本分老实没有转成,于是母亲自己考入福建宁德女中属于师范中专,大概当时中国偏僻的地方缺乏老师吧,开办的这种特殊班,因全国运动来了涉及到多方面的情况没有读完,下乡到福建省宁德市以前叫宁德地区的一个靠海边的乡村当民办老师,每个月工资8元,学校就在一艘木船上(现在看来很浪漫啊,以前可是痛苦的回忆)每天清晨渔民们把小孩送到船上,开始一天的教育,直到去了西安。母亲说过在海边吃的苦太多了,现代人爱吃的海鲜当时人都是不吃的,象什么皮皮虾,海蜇头等只有那些没饭吃的人才吃,而现在都是海鲜常吃的东西了,因以前吃的多了所以母亲现在只喜欢虾、螃蟹和海鱼,其他的基本不想了。

到了西安后我父母的无尽的苦难就开始了,这里我也不想说了,只是推荐一本书《一个普通中国人的家族史》,不过现在买不到了有的就借借看吧机会不多了,我的感受是我这一代普通家庭父母辈的苦难程度基本是一样的,只是大家的过程有所不同而已,当时防止我父亲叛逃,专门派了公安人员躲在我家附近,还经常偷偷的躲在窗户旁边监听父亲是否收听敌台,而就是因有人背后揭发说父亲家里晚上老有外国人说话的声音,也导致了父亲永远属于被欺压的一组,被迫害多了不敢争强好胜,不敢多说话,不敢为自己出头争取自己合理的利益,至今为止我母亲提起这事就想去骂当时陷害过我父亲的人,也导致我姐姐没有能在自己的利益收到侵害的时候维护自己的权力,而这一切都没有得到工会的帮助,自己的工会都是摆设甚至是帮凶,凭什么让人家也要建立工会?。

父母在西安成家后,因国家当时考虑到防止敌对势力的攻击,保护建立在大城市的重要工厂的安全,所有的重要工厂都一分为二建立一套双保险的模式,纷纷的搬迁到偏僻的省市搬到大山里,因我父亲所工作的工厂是中国战斗机生产的关键工厂,于是在70年代搬迁到贵州省黔西县林泉镇的某地,(这个地址已作废,现在叫某某乡你去参观只能看见价值数亿废弃的厂房、家属楼、医院、发电厂、电影院、学校、办公楼、招待所、足球场、篮球场、俱乐部现在流行叫成某某会所),因为我父母工作的工厂是生产战斗机的发动机里的特别设备的,比喻一下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这个工厂生产的是发动机的心脏,也就是心脏中的心脏(顺便透露一下,我和我的哥哥都在这个工厂里上过班,我哥哥到现在还是这个工厂的关键部门的高级技师所以很清楚,现在这个工厂是生产中国以前的歼7,歼8,强5,现在的歼10,歼11,苏27其他型号就不能说了,生产情况也不能说,反正情况没有网上说得那么好,情况也没有国家宣传的那么乐观,总之国家机器需要大量的人才才能发展,而军事企业和生产民用设备脱节,是中国最大的失误,中国永远都出不了类似波音、休斯、麦道、洛克西德马丁这样的飞机制造公司。这个关键部件的工厂,工厂名字具体地点就不说了涉及机密,不过你到贵州不用我说就可以打听到,在卫星地图上能看见高清图片,就差车牌看不清了,这个地区以外的地方都不是高清卫星图,我绝对不说这是个原则,现在总有小人乱透露国家机密,所以鄙视鄙视再鄙视。当然我哥哥有公司想请也可以,不过我打听到上海的价格好像是20万年薪左右吧,不过中国军事工业工厂可不会给这么高,最多3000了因为多种原因我哥不会轻易出来,就我哥哥的水平国内的汽车工业里没有摆弄不了的加工机器,接触的可是最先进的5轴加工中心,所以没有20万免谈啊呵呵)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工厂单独而建原因,别的工厂都是兄弟般紧挨而建,主要集中在贵州安顺地区,唯独这个工厂单独建设,而且真正是建设在山洞里的,就是因为以上原因,所以只要你道听途说某某国家机器是挖空山洞建设在里面的,完全可以相信,这种消息一般是绝对准的,那个山洞里面有4层厂房,长度约为300米,高度约为30米,宽度约为50米,没有测量过,也没有技术资料,所以不准。以后的记忆有很多有关这里,因为这里是风景秀丽群山环绕的其中一个故乡。

第一章 故乡在那里

在中国公元1974年10月19日某时,这一天中国多了一位公民,贵州多了一个小男孩,一个贫穷家庭里又多了一口张嘴吃饭的家伙,我的出世要感谢我的父亲大人,当时中国已经开始管理计划生育了,母亲大人服用避孕药,但是由于药物质量不过关,我还是开始发育了,母亲和父亲商量不要我了,(我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完美的家庭组合啊,每家一男一女)我是属于多于的一个,但是父亲说还是留下吧,于是我才可以勉强出世,但是我的后遗症很多,(说明:为天下小孩着想,如果你看过我的文章后想要小孩的家庭,女性请一年内不能服用药物来避免怀孕,因为药物的残留度很高,要想彻底没有影响起码要3年左右,所以请尽量使用套套,男性请半年内不要饮酒,一切和化学药剂有关的都不要接触)出生后身体就长东西,还不记事的时候就动过手术,现在还有伤疤,胸骨凹陷一块,长到初中后发现自己的手指左右手长度不一样,后来大学的时候给父母看,他们很是伤感啊,后来给老婆看,她奇怪了一下呵呵。话题远了收回啊。

我自记事起一直以为我的故乡是湖南岳阳市某乡的刘家村。因为爷爷大人就是从那里出去闯荡中国了,到军官学校念书,然后到福建当治安官,所以上学开始就填写籍贯为湖南,工作5年后我发现,我的生活离不开贵州,我难道就不是贵州人吗?我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完全和贵州人没有区别啊,更有国家政策的变化,导致当时父母为了我有个好前途,把我的祖籍改为了福建省福州市,而我至今没有去过我的湖南故乡,只是在长沙路过多次,呆过加起来不超过3个月的时间,所以每当有朋友问起我是那里人,我都会说一个很时髦的词,我是中国人。因为故乡在我心里它很模糊,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区分具体是那里人,可能是国家太大,很多地方的人给人的映像过于突出,所以通过了解是否是属于某地的人可以提前判断这个的品质是什么样的,就好比香槟酒只能是法国某地产的酒才能叫香槟,其他地方的只能叫发泡或气泡酒,如果使用香槟一词就是盗版(呵呵中文词可以随便用,因为不属于法国原产)。所以我有湖南人的坚毅的性格,福建人儒雅的品德,贵州人火爆脾气。(自夸一下啊)

在贵州生活了21年,在福州生活过3年,在湖南生活了3个月,在北京生活了7年,南方几乎是转遍了,还是觉得南方比北方好,因为我就是个南方人。我在南方生活的时候大家都说我是北方人,长得和南方人基本不像,到了北方大家都说我是南方人,口音和北方人基本不像,反正没有人敌视我就好呵呵,因老婆是我工作后她在北京上学的时候认识的,没想到她是贵州人,认识的过程有传奇色彩,这里就不跑题介绍了。结婚后就一直把贵州当作家乡了,岳父母家在贵州,自己的父母家在贵州,哥哥姐姐家也在贵州,所以每年回家都是回贵州的,现在的朋友、同事基本也是认为我是贵州人了,我感情的所在地,我再也不能降低它的地位故乡――贵州。

第二章:上学前的童年

托儿所

那时的幼儿园只能叫托儿所,因为没有什么教育,只管吃睡,因父母都需要上班,哥哥姐姐都小也要上学,无法照顾我只好送托儿所,因为比较穷,上托儿所也是不定期的,那时就偶尔请外公外婆来照顾我们,爷爷奶奶对照顾小孩没有什么兴趣,还因为处于困难时期不能随便走动,加上交通不便来不了贵州,当时要从福州到贵州我家,需要5天时间。我基本上对托儿所没有太多的印象,基本上就是睡觉吃饭中度过的,偶尔有老师组织做个小游戏什么的,因为老是一个人在家,到托儿所后就是胆小,害怕与别的小朋友交往,所以孤僻不合群,只记得小朋友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很少带我,印象中托儿所就像是北京的四合院,三面有房,依山而建,中间有个很大的院子,小朋友们游戏就在里面,后来我上小学了,幼儿园里的设施也增加了,我们也经常跑进去玩,和现在的小型游乐园一样,很多游戏设施。还有就是好像快要5岁了,母亲认为我可以独立在家了,于是等放假了就退出托儿所,托儿所放假的时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一盒饼干,我高兴坏了虽然很快的吃完,但是高兴了好几天。所以托儿所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明显的印象,记忆中也没有什么高兴或者欢乐的时光,托儿所属于失败的记忆。

洗澡

小时候去洗澡,记事前都是由母亲抱着去女士专用澡堂洗澡,每次母亲端个大盆,接好热水,把我丢在里面自己去玩,母亲先洗好了然后再照顾我将我洗好,当时的印象只有非常浓的水蒸气,基本看不见对面的人,自己是否哭闹,就不得而知了,再长大一点,就由父亲承担这项工作了,当时去洗澡由父亲带着我两兄弟,由于澡堂离我家住的地方很远,(相对小孩来说,我一般是不愿意走着去的)父亲牵着我,哥哥拿着换洗衣物慢慢的走向澡堂,到了地方进入澡堂后,在一排长凳上脱下衣物,衣服就放在长凳上,当时大家的觉悟都很高,不会丢东西不过也丢不了什么东西,最值钱的就是手表了,但是没有几个人会戴着去洗澡。

然后我们光溜溜的冲到里面去,因为洗澡次数是配给制的,每家发的是一定数额的,没有票是不能去洗的,当然身高低于多少的小孩不要票,但是一般没有人会带别人家的小孩去洗澡。所以家里的澡票夏天一般是母亲和姐姐用,男的都是在家里洗,只有到了冷天,我们才会去澡堂洗。所以都是用最快的速度冲到里面,外面实在太冷。在门口凭票每人领一双木头做的拖鞋,有点像日本的木屐,但是到后来就没有下面的那两块木条了,(有人会问了,为什么不带自己的拖鞋,因为当时的鞋都是配给制,所以没有拖鞋这种奢侈品卖)每到过年前,澡堂的人就爆满,因为比较小,设计接待能力用现在的眼光看也就是每小时30人左右,过年的时候有3000人左右要在2天内洗完,所以拥挤程度可想而知了,没有拖鞋的时候就只能等了这种时候往往要等1-2小时,后来不需要配给制,大家也有钱买自己的拖鞋了这是改革开放后的后话了。

当时的澡堂是水泥糊的,男澡堂有两个泡澡池,一个大一个小,大的有5米×4米左右,小的是2米×4米,表面是没有瓷砖的,只有被人日积月累磨的光亮的水泥面,但是水下的表面比较粗糙,有时会碰破皮,每次都被父亲叫上必须到澡池里泡上20分钟,然后父亲在水池边缘铺上一层毛巾,然后让我们趴在上面,父亲一个一个的为我们全身搓澡,直到我们哥两都像红萝卜才停手,再由我们俩给父亲搓澡。体力劳动完成后,到淋浴下面上肥皂,洗干净后出去穿衣服,一般由父亲先抱一个出去穿好衣服再抱一个出去穿衣服,免得感冒。

为什么会有两个水池,因为小的是冷、热水管直接通的地方,热水管外面也没有防护,所以小池水温高很多,很多北方人愿意泡高热水,(交代一下这个军工厂是集中了很多全国各地的精英,那里人都有,主要以西北工业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沈阳航院,南昌航院的毕业生为主,现在这些都升级了都是综合性大学了)小澡池也是危险的代名词,经常有人不小心被烫伤,直到一次我的一个有行为能力障碍的同学在小澡池被烫失去生命后,这个澡堂才终于停业改造了。

停业改造给大家带来了非常的不便,停业期间刚好又是秋季,到冬季了根本没有地方洗澡,这时候有的地方就体现出优势了,因有的车间是化学品车间,有的是铸造、锻造车间必须每天洗澡,所以他们就有得天独厚的洗澡条件,都有自己独立的洗澡的地方,还有就是单身宿舍,国有单位对单身的照顾一直是很好的,基本上是有完全的配套设施,比大学要好,反正你只要考虑每天上下班就可以,其他完全不用担心,国家全部统一包了。那时就3个地方可以洗澡,这些洗澡的地方里面就更小了,一般只有8-10淋浴的位置,没有澡池。这些地方是没有拖鞋的,只能光脚进去,或者有能力的买到拖鞋带去。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最大的特色是,以配给制为主,但是任何东西不能互相通用。好比粮票,全国粮票只能在特定的旅馆招待所使用,到地方的粮油店或食品店就无法使用,只能用地方粮票,这就出现了新中国专业的黄牛党,用全国粮票换地方粮票,10斤换9斤,以后还会讲粮票的故事,这里先带一下。我们那也是这样,工厂统一的澡票是不能在各自单位中通用的,单位之间票也不能通用,还好当时工厂因觉悟高里没有人倒票,第一次由父亲带着去各自独立的澡堂洗澡当时记得是去12车间隶属的澡堂,到了门口一看有人再收澡票,父亲过去说了半天好话终于同意我们进去了,进去后第一次生平洗澡用到了花撒蓬头,感觉到水可真舒服,现在想起来那时洗澡可是很不环保啊,没有花撒的淋浴龙头水量极大,能把我冲的站不稳。第二次再去就不让我们进去了,说上回收的澡票被领导骂了,不放我们去洗澡了,父亲只好带着我回去,但是都转了一下都不让进,又过了一个星期,父亲带着我继续去寻找能洗澡的地方,突然发现了有一个澡堂门口没有人,一般守门的都是单身,我现在想起来,可能是当时到中午食堂开饭的时间了,他不去就没有饭吃,父亲就赶紧带着我进去好好的洗了一个澡,(当时好像是一个月才去洗一次)出来的时候守门的人回来了,还奇怪的看着我们父子,他心里肯定在想,我咋没见过这两个人交票啊。在回来的路上还看见的一只奇异的动物獾,(当时我以为是小熊猫,我们厂在贵州的基地基本上是建在山里面,所以有非常多的野生动物)有漂亮的一环一环的长尾,黑白相间的毛皮,也不怕人从我们面前大摇大摆的从容走过,这时候路过的人都停下脚步看着它,现在想来它就是个明星啊。

后来各个车间为了解决自己职工的洗澡问题,就各尽所能,把暖气改造成兑水的管道偷偷的设立成可以洗澡的房间,要说明一下,我们工厂输送的可是真正的暖气,管道里只有高压水蒸汽,也是比较危险的,不能随便开口放的,所以当我到了北京,发现这里的暖气里面都是热水,我就很奇怪,用水多浪费啊,万一漏水没发现可多糟糕啊,用水蒸气的好处就是能及时发现漏的地方,而且危害小。

过了快一年,澡堂终于改造完工了,第一次去新的澡堂是上小学了,刚一进去完全被震撼了,宽敞明亮的大厅,上面有个水晶吊灯,大门的右边是男澡堂管理室,左边的是女澡堂管理室,也就是一边是男澡堂另一边是女澡堂,到管理室交上澡票,领取崭新的泡沫拖鞋进入男澡堂,刚进去看见一个两米多的大镜子,再进去到更衣室,墙的四周是洁白的瓷砖,统一整齐漂亮的多功能长椅,每个座位下面是放衣物杂物的柜子,地面是漂亮浅绿色的马赛克,脱完衣服放好东西,那上肥皂和毛巾冲到洗澡池旁边,爬上热水池边缘,这时候泡沫拖鞋显示出特点了,在光滑的瓷砖上开始运动,有几个人掉落到水池中激起很大的水花,我们小孩一看便一个个的蹦了进去,结果不到一分钟,就被大人们及时制止了。这时候开始观察这里了,也是洁白的瓷砖,淡绿的马赛克,突然发现多了一个小房间,赶紧跑过去发现原来是个厕所,以前澡堂没有厕所,经常有小孩会尿到水里,或出现。。。“地雷”(看过地道战吗?有一个叫“巴巴雷”的)有了这个厕所可真是好啊,原来的那个可怕的热水管也没有了,隐藏到两个水池的中间的分隔台下面,再也不会烫到人了。泡完了之后冲淋浴,发现都是花撒蓬头了,洗的可真高兴,出来穿完衣服,还对着镜子照了照,出门发现还有个二楼,于是跑上去看,发现原来是理发室,以后不用跑很远理完发再来洗澡了,当时是小孩理一次5分钱,大人1角。理发室旁边是照相馆,没有敢进去于是回家了,再以后一般都是哥哥带着我来洗澡了。

工厂要搬迁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澡堂的花撒蓬头已经全部坏了,都直接出水了,可能是质量不好吧。那个多功能椅子,下面的柜子也渐渐的有人锁了,渐渐的大家经济条件好了,值钱的东西也多了,起先是自己带锁,后来工厂统一配给了锁,每次去洗澡的时候都发个带号码牌的钥匙,对号入座了,这时候洗澡已经不是配给制了,每次每人两角,洗个澡再也不是一件困难奢侈事了。

星星说

刚开始记事的年纪,对夜晚的星星没有什么概念,星星好看不好看完全不在乎,只是偶尔的在夜晚出来看看,有的大一点的小星星在天上闪着光,看着天上的星星觉得很奇怪,于是问爸爸,那些星星为什么一个挨着一个的,就像排队啊,从山的北边排队到南边啊?爸爸说那是牛郎和织女的眼泪,他们是住在天上的一家人,因为织女的妈妈不喜欢牛郎,所以被分开了好几万年,只有每年的农历7月7日由喜鹊在那些星星上面搭成一座桥才能见一面,牛郎和织女其他日子只能每天在对面遥望,所以他们就哭啊,眼泪就变成星星了。上了小学后慢慢的知道一点天文知识了,晚上出来看着天空观察星座,(当时感谢父母为我订了《少年科学画报》很多科学知识都是从那里来的)看着天空的银河,分成左右粗大两条,星星有粉红的,白的,蓝的,有的会闪光,有的星星非常亮,后来看书里写的是0等星,也找到了天上的牛郎和织女,也看见了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唯一的苦恼就是书上说的各个星座,我怎么看也看不出来,爸爸说要想像一下,我也想像不出来,虽然在以后的日子里疯狂的喜欢上了天文科学,但是由这个找星座能力,看出来我以后不可能成为天文学家了,那时所在的地方完全没有污染,那真是满天星斗,只能是说星星布满了天空的每一个地方,银河是星星们堆积起来的,星星们一闪一闪的和晚上在月光下的河边一个感觉,这时的银河从天的一边流向了另一边,又像是一条钻石飘带挂在老天的脖子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宁静祥和美丽,只有月亮出来了会干扰他们,你会少看见很多星星,这种情景只是去武夷山旅游的时候看见了不到那时情景百分之一的夜空,武夷山虽然星星多,但是没有出现银河。

晚上也经常会看见流星,看见最大的一个流星是在电影院门口,当时大家都在看央视第一次转播世界杯,广场上有50多人看比赛,突然一个很大的流行滑过天空时间竟然长达10秒左右,在场的人都看呆了。有一次和爸爸一起回家,晚上突然看见一个星星在快速的移动,(不可能是飞机,飞机的灯一般会闪,也没有飞机的发动机声音)我就很奇怪啊,问爸爸问什么这个流星没有尾巴啊,爸爸说那是我们国家自己造的人造卫星在天上飞。(实事上那很可能不是中国的卫星)啊!当时很兴奋啊,能看见中国造的卫星在天上飞啊,因为我们处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火箭飞行的轨道上,每次国家在西昌发射火箭前几天,下发通知要求我们这些军工厂,不能播放广播,不能收听收音机,不能做任何有关电波、声波、光波的工作,可能是当时中国的火箭抗干扰能力差吧,开始的时候我们学生都很高兴,因为可以不用做广播体操了,后来就渐渐的没有人理会这个规定了,也因为科学知识普及了,普通的干扰不可能影响火箭的轨道。

后来上初中了,和同学们在草地上躺着看天空,星星真是漂亮啊,搬到城市后再也没有看见这样的景象了,后来给老婆讲小时候看见星星的情景,她很是羡慕了一下,我去岳父家(在贵州的县城)晚上拉老婆出来想找寻一下儿时的记忆,结果很失望啊,只有比北京多一点的小星星在天上,看了几天也没看见银河,我想再也不可能看见儿时的天空了。

父亲的肩膀

没上学之前,自己好像比较轻,父亲也喜欢带着我出去溜达,平时也没有什么能去娱乐的活动,我又不爱走路,于是父亲经常让我骑在他的肩膀上,我就紧紧的抱住他的头,在上面的好处可多了,第一是自己不用走路了,第二是看的高望的远,去人群多的地方看电影表演活动的什么的都不会有什么阻碍,第三是拿高处的东西方便,因为当时的饼干桶、糖果盒都在柜子的最高处。每次在父亲的肩上的时候,我都会说骑大马喽。至于有没有尿尿在他脖子上,就完全没有记忆了,儿时父亲的肩膀是一个能娱乐的地方,上学后父亲的肩膀是功能齐全的工具,到我工作后到北京生活了5年,父亲的肩膀就是朱自清的《背影》,看着父亲的满头白发,还算矫健的身影,有种莫名的压力在眼睛里,鼻子好像也在发烫,喉咙堵了一块布,虽然我现在比父亲高出了一个头,但是在他面前我还是觉得很藐小。

父亲属于不爱多说话的人,这也导致了他永远谦让的态度,以前工厂长工资,评职称都是要去争,找领导去闹,没有考试选拔这一说,所以所有的机会他都让给了别人,所有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老好人,本来他还在西安工作的时候,因表现好工作积极,组织已经推荐他和另外一个同事参加学习班,培训完了就回来当车间主任,(当时国企的车间主任可是处级干部)由于国家认为我爷爷在解放前叛变了革命,牵连到父亲,父亲就被严格的军管了,直到我爷爷平反,这期间,我父亲没有绝望,还争取一切机会去读书学习,到我上小学后情况有所好转,父亲的路就完全是自己奋斗出来了。

今年春节我独自回北京(老婆留在贵州待产),父亲一个人来送我,一路上没有什么话,到了火车站,在等乘务员领进去的时间里(没有买到车票,我比较懒一般都是想飞回去,只是这次想省点奶粉钱,托人上车)天朦朦亮,在微弱的光线下看着父亲没有多少的白发,什么话也没有说,静静的等着人来,当接我的人来了,他就说了一句“那我回去了”。看着他一下子就消失在人海里,我突然觉得要更努力的好好生活下去,他辛苦了一辈子,和母亲一起带大我们3个,只能拉着他们像砂纸一样的双手感伤了。只祝愿他们现在所有的病痛都能稳定,让他们还能自已走动时享受天伦之乐,让我将要出世的孩子能有机会长时间好好的陪着他们,让他们再次回忆养育我们兄弟姐妹儿时的欢乐时光。

第三章:上小学的日子

1981年的秋天我开始了学生生涯,学校开设了一年级两个班,一个叫一年级甲班,一个叫一年级乙班,我被分到了甲班,记得正式开学的那一天同学们都整齐的站好,等班主任开始说话,具体开学那年大人们都讲了什么完全都不记得了,只是记得开学前,妈妈带我去买了书包和铅笔盒、铅笔橡皮,书是开学那天正式发下来的,同时给了两本作业本,就开始正式上课了,因小时候孤癖,不爱和人说话,见到老师就更害怕了,所以头几个月一直害怕和老师说话,经常是开始上课了我却想去厕所,我又胆小的不敢报告老师,于是经常尿裤子,到了冬天这可不好受,但是回家后妈妈都没有骂过我,只是默默的让我换了衣服拿去洗了。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懂得了这时候报告老师是没有关系的,于是就没再发生过类似的事情了。

过了一个月班里举行入少先队仪式,班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入队了,就我和几个平时很调皮的同学没有入队,心里就特别不舒服,看着几乎每个同学一个个的戴上了红领巾,就觉得我和他们不是同一类的。于是上课就没有好好的听过,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是自学的,最讨厌的就是背书,小学六年纪时光中从来就没有及格过,因为语文老师一般都是班主任,所以就特别讨厌语文课,虽然在半年后我也正式入队了,但是我从此对每一门课都没有好好听过,也因为我家庭的原因,我班里的老师们都从来没有对我关心过,那时填写表格还要填写家庭成分,我这一栏永远都是故意空着,有的班主任还用恶毒的语言说过我的坏话,让同学们不理我,对我的打击也造成了我对上我们班课所有小学老师的厌恶感觉,(也有对我好的老师,但不教我们班),致使我在以后每年的春节里,都没有和我的同学们去小学老师家拜年过,在路上碰见了这些老师也不会打招呼。(因为我们是特殊的军工厂,所以老师也是工厂的编制员工,上过这类子弟学校的人都知道,学生家长和老师们都是住在一个地方的,能几乎天天见面)直到现在,我碰巧见了也不会主动打招呼,到了小学3年纪有一次考试数学,我只考了50分,(那时候所有的考试卷子都需要回家让父母签字)我躲在床上,过了一会父亲回来了,轻声的问我“做错的题是否都知道错在那里了?”我回答说:“都知道了”,父亲说:“那下次好好考吧。”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我于是对数学开始好好的学习了,对语文还是很厌恶,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一个好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看过郑渊洁的一个访谈节目,就是讲他如何受到小学老师的打击后,决定自已教育儿子,虽然我同意他的某些教育方法,但是我还是不能认同完全脱离学校教育,还是需要在某些学习阶段在学校里学习。也许是父母的遗传,使我在以后的学生时代学习理科完全是天赋,物理化学一直是班里的前几名,化学一直是课代表。所以让自己的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不是在选择学校,而是在于能选择到多少好老师,自己是不是也能成为一位好老师。

男孩子的游戏

上学后,我去那里玩都是跟着我的哥哥,他最能有主意,男孩的游戏他都非常厉害,比如弹玻璃球游戏,他经常赢的装满一罐回来,我就老去看他玩,后来他们升级了,只玩最难搞到的轴承滚珠,他也是经常赢一堆回家,我就捡他的玩,他也玩打“啪子”或者叫打包子游戏,就是用纸叠成四方形的叠纸或者是三角形的,游戏规则就是用打下去的气压使“啪子”翻个面就赢了,还有就是把“啪子”整齐的垒在手的背面一溜,然后轻轻的扔到空中用单手抓住,只能抓不能接,抓多少是多少,我看见过一个最厉害的人单手抓到过长达30厘米的“啪子”,还有就是什么滚铁环等等的游戏,只要是男孩子玩的我哥哥都玩的很好,而最大的疑问是我一个都玩不好,基本等于不会,每次都只能看看哥哥玩,或者快速的输掉,从这只能证明一点,就是哥哥的运动天赋和聪敏程度完全超过我。弹珠游戏那花样就是更多了,只要当时玩过这类游戏的完全可以数出20个花样名称,技巧就是——熟能生巧,基本练习投掷手的力度方向感,几乎能练到手上的所有肌肉,那些天天玩的人后来手的力气都是很大的,后来还演变成弹子弹壳的,军棋的等等,由以弹真子弹壳游戏为最高级,当时很难有子弹壳,后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当兵去过越南战场了,子弹壳也就不在稀奇了,现在想起来可真是伤感啊,那些子弹壳几乎都是用生命换来的,却被我们用来了游戏,直到我当了几天民兵(每个军工厂都有民兵的项目运作,训练的种类也很多,根据环境的不同,训练的内容也不同,在生产飞机的工厂都是训练打飞机的内容,高射机枪,高射炮的操作和实弹射击,我意想在坦克大炮的生产工厂的民兵估计能学习开大炮坦克吧,我觉得这样的爱国主意教育是必须的,不能像大学的军训走形式主义)也收集了一些国内各类弹药,才真正对战争有了新的认识。

还有就是“斗鸡”游戏,用手抱住一条腿单脚站立,用抱住的腿形成的突出部位,去撞击对手。一般分为两组,只要对方的另一条腿落地,或摔倒在地就不能继续参加战斗,直到某一方的所有人都不能继续就算失败了,后来听大人说经常这样玩会容易使膝盖受伤,于是我们也渐渐的玩的少了。骑马拼杀游戏,就是由两人合作,一个人背着另外一个人,冲向对方,把对方拉倒或让被背着的人从背上掉下来,这两个游戏都是需要有战术技巧的,一般由最强壮的几个人单独游击,其他不算强壮的伙伴,两、三组对付对方的某一组,快速的将其打败,这样只要强壮体力好的几组能坚持下来,赢得机会就很大了。打沙包游戏这个是我们课间时间玩的最多的游戏了,规则是参与者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在划定的区域内跑动不能离开区域,躲避在区域外的另一组用小沙包的打击,打击者在区域的两边(限定为两个方向)发动进攻,(比较结实的布口袋装半满的河沙或谷糠,重量不定,缝成一个布包,一般是六个面)被打到的人就离开区域直到所有的人都出局,有点像疯狂躲避球,这个游戏的技巧是躲的人要快速的远离沙包打击者,看清打击者的投掷方向,有点像打棒球,只是变成躲开飞来的沙包。打击者也有技巧,有如棒球中的投手,有快慢球之分,变化球等很多的技巧,在有体力的时候就可以快速的投掷沙包,手没劲的时候就要和队友配合打出变化沙包,让躲避者防不胜防。

小学同学

小学的同学,现在想要我完全的都记起来是不太可能了,只能记得几个印象比较深刻的人,其中一个是我小学同桌了两年的同桌,这个同桌现在竟然完全不记得她的相貌了,只记得是个说话很好听的女孩子,后来我工作后,我姐姐说当时我的同桌是个小美女,我很后悔啊,竟然完全不记得人家了,只依稀记得说话的声音,小时候因为妈妈的功劳,我的衣服一直是很干净的,又因为我3年级前不合群,所以不会像别的男孩衣服经常会脏,于是能接近女同学可以在一起玩,记得有一次由妈妈带着去她家赏花,她家养了一种叫“玻璃花”的海棠科植物,至今为止我没有再见到过同类,长了很大一棵,由于她妈妈和我妈妈是同事,于是她妈妈邀请我妈妈去她家看看这个当时比较神奇的植物,这颗花所有的躯干、叶片、花朵都是半透明的,开的花形状也完全不记得了,就和我这个同桌一样,只留下一个淡淡的美好的影子,我二年级的时候她突然说她们家要搬到大城市去了,班里开了个欢送会后我就再也没有见过、联系过她了。很是奇怪啊,从小学到高中,基本同桌都是美女(老婆看了不要生气啊)。

买菜记

我上小学的时候我们所有吃的用的东西都是配给制的,我先说说买豆腐的故事吧,那时候能买到肉的机会很少,所以豆腐就成为了重要的日常食品,每个月每家凭粮本(购买、发放各种票证的凭证)到指定的办公地点领取豆腐票,每张豆腐票可以购买豆腐半斤或豆腐干一两、水豆腐(豆腐脑)2斤,于是在我能懂得交易买特定东西的时候,这项工作由哥哥转给了我,豆腐房建在一个望天溶洞的旁边,这个大溶洞就是我们工厂的指定垃圾堆放地,溶洞口部到底部高约150米,基本上所有的废物都是被排放到溶洞里面的,(可惜当时没有相机,无法拍下照片,工作后也没有回去过,能附上照片看看的话,大家一定会有深刻的认识。)每次家里要买豆腐的时候,因考虑到买水豆腐的量会多一些,由我带上个水桶去豆腐房买豆腐,下午下课回家后拎上水桶带好2角钱和豆腐票,一路上会碰见和我同样使命的邻居或同学,这样我们就一路打闹着到了豆腐房,然后在里面排好队等着开始卖豆腐,有时豆腐做的晚了,里面的阿姨们会紧张的工作着,在一口很大的锅里煮豆浆,锅的直径有2米,豆浆煮好后用机器抬起锅慢慢的到入滤网过滤豆渣,在滤网下面有个很大的木桶,阿姨们不断的搅动,然后又用开水冲洗豆渣,直到豆渣贡献完最后一点豆浆,这时把豆渣从滤网中清理出来,将滤网从木桶中移开,等了一会后点卤水,这时就看着淡黄色的豆浆慢慢的开始凝结,形成大块大块的水豆腐(豆腐脑),慢慢的水豆腐和浅黄绿色的水开始分离,这时阿姨们将水舀出,直到看见的基本是水豆腐为止。同时有的阿姨们将先前做好的水豆腐倒入正方形木槽中,木槽中先铺好一层滤布,等水豆腐倒满后,用布包好再盖上木盖子,这样垒了4层后上夹棍,在夹棍的一头挂上铁砝码,偶尔阿姨也会自己用力压夹棍,这时就看见多于的水被挤压出来,哗哗的满地乱跑。我们也大叫的到处躲避着,整个豆腐房也沸腾起来,这时满屋的水蒸气,小孩们的快乐的呼喊声,大人们的呵斥声交织在一起,等到各类豆腐做好开始卖了,这时候时间已经过去2小时了,我们也开始买豆腐了,大家排队各取所需,买豆腐和豆腐干都是称的,只有买水豆腐,是由买豆腐的阿姨凭感觉用大勺舀,以前我都是带小铁桶去,一次小桶装了别的东西,我带了我家最大的桶去买水豆腐,等我买到的时候大人们的下班时间也到了,一般会和父母几乎同时到家,然后妈妈开始做饭做菜,这时把水豆腐倒进盆里妈妈发现比平时多了一倍,妈妈很奇怪问我买了多少,我说就买了两斤,这时候爸爸也来了看着说一定是桶太大,看起来感觉特别少,阿姨们都是凭空舀的,所以这次装得很多。呵呵这下水豆腐妈妈做了两种不同的豆腐汤吃了两顿。

买蔬菜一般我不能分辨好坏,一般只能是跟着父母去市场,菜的品种很少,就是大白菜冬瓜南瓜最常见的菜,所以那时基本上是家家户户开垦山上的小块土地,种上自家喜欢的菜,买菜就更少了。买水果当时就只有苹果、梨、桔子西瓜甘蔗,别的反正是没看见卖过,凭菜证每人限买一定的斤数,不过那时对军工厂有好的保障措施,所以买这些都是一买就是一筐,大概是25斤-30斤,西瓜一买就是一麻袋。过年过节工厂对每位职工都发苹果,一发也是一筐,小学的时候吃太多苹果了,直接的后果是我现在最怕吃苹果类的,过年回家母亲买的进口蛇果就吃了一片再也没吃了。还有就是经常回福建去,每次也是吃很多的香蕉,结果现在对香蕉类的也很害怕。有一次父亲让我去买菜,说买了菜剩下的钱归我,但是我买完了菜之后还剩下5角多钱,我耍心眼留了这么多,结果被父亲识破,父亲想要回去,但是在我的坚持下没有成功,后果是以后买菜的事基本不再让我去了。

配给制下的各种票据

2007年过年的时候和老婆家的长辈亲戚们在一起聊天,聊到了老婆叔叔的自行车,讲了当初是如何费尽心思弄到了一张自行车票,买到自行车后拆散了坐火车从贵州运到西安,当时还没有直达火车,一路上是如何艰辛的送到老婆的叔叔家,让叔叔取上媳妇的故事,精彩程度不亚于一部小说,只有当时经历过那些事的人能会意了解,我这样的人也不可能完全领会,在听的时候就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现在想起来也是感慨。

粮本、粮票的故事

小时候扒着父亲去买米,到了粮店后父亲总是掏出一个大本本,本子用布包的很好,只记得第一面上有个大大的红旗,第二面有个红色的国徽,然后上面盖着大红印写着贵州省黔西县粮食局,本子的第一页说明我家的性质,“非农业户”然后户主我父亲的名字,然后就是我们全家人的名字在每一页上写着,后面核准可以购买的粮食斤数,我记得父亲定了30斤,母亲是30斤,我们家其他人都是23斤(具体数记的不准了,也可能是25斤)。粮食的购买斤数好像是和年龄工作性质挂钩的,当我哥哥姐姐上高中后就变成30斤了,后来我姐姐当了工人后一下子变成35斤了,成了我们家核定粮食最高的人,看样子这个粮食安排不分男女,可以体现中国妇女的权力和地位。每次去买粮食(大米或者面、油)都是先有人说这次的粮食质量好不好判断标准是白不白,(其实现代人反而认为比较黑的有营养)石子、虫子、没脱壳的谷子多不多,质量好的大米就会有人到处传,很快的只要需要或不需要的人都会蜂拥前来一扫而光,但是经常没有什么质量好的大米,就是因为要抢好大米,所以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大的米缸,放个10岁小孩完全没有缸口高。我们家的大米就是这样的。知道后来因为米的质量逐渐变好,米缸渐渐用不上了(好米放久了就会生虫、发霉等等原因变坏)这个米缸就变成水缸了(因为经常停水)。粮店的米仓其实就是水泥砌的一个正方型池子有3米高,米是从上面一袋一袋的倒入米仓,最底部有个开口,米可以从这个口流出来(像沙滩的沙子),因为不是密封的,所以经常生虫、或者有老鼠屎、沙子等等。买米的时候先拿粮本到划单处,将户口本上的这个月相应的定额划掉,然后交钱开出票据,用一个夹子夹上单据放在一根铁丝上从这个屋子滑到取粮的屋子里,间接的排队了,然后在粮本上盖上相应的章,我们就取粮食了。这个粮本一直用到现在,不过现在的职能就仅仅是发放副食补贴的功用了。

粮票我印象最深的产品,因为在全家人都在工厂,所以基本上是不用粮票,只有买米的时候用一下,去食堂买饭的话粮票已经核算过了,是不用粮票的,同时因为食堂的东西肯定比自己家做要贵,一般是单身职工,或者家里零时来人才到食堂买。而母亲就待业了很久后来就进了食堂工作,当时反正只要任何人有机会占便宜肯定是要占的,我也经常去食堂买东西,母亲就会给特别好的外面买不到的东西让我拿回家(要付钱的),后因为工作实在是太辛苦,工资也不高26元每个月,所以母亲干了一段时间后因为内部招出纳会计,母亲识字会计算(有遗传啊,外公家祖上都是做生意的,母亲也是当过老师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初转行当老师的现在都有很好的结果,而在当时当老师是很被人看不起的职业,母亲也后悔当时没有继续当老师,我就劝慰说,几个热门职业您都当过了很是不错了,有谈远了)所以调走做出纳了。我家因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在福建,所以基本上两年都要回去一次,这时候路上买吃的就需要粮票,没有粮票就寸步难行,而各个省都有自己的土政策,防止粮食外流,都只发行本省或者本市本地区的粮票,超过范围就不能使用,回福建就是一个艰巨的工程,而当农民的舅舅们就需要粮票,叔叔们都自谋生路了所以粮票不需要接济,每次父母把我家不用多的粮票换成全国粮票,这个在粮食紧张的时期就有很大的差额,具体我也不记事,所以差多少我只能看父母们的表情,差的多表情严峻,差的少表情缓和。还要留一点路上买饭用,因为没有直达火车所以需要在转车的地方住一夜,所以吃饭要用粮票,但是经常饭馆人家不收全国粮票,要地方粮票,有一年好像因为转了很多饭馆都不收全国粮票(江西省那年好像不能使用全国粮票)结果没办法吃饭,最后终于有家副食店卖的面包不需要粮票,但是非常贵人经不住饿啊父亲还是买了,总算顶过这一次了(有人会问为啥不带吃的,实际当时买个鸡蛋都需要票,拿有那么多票来买吃的带在路上。)粮票用的最久,反复接触的次数也最多,印象最深但是对我来讲只要不出门就不会用,但是对我那些舅舅们就是好东西,那些年只有农民和没有在国营单位上班的人最苦,他们没有配给供应,所以生活的也最苦,感谢他们这么多年一直为国家的贡献,到现在农民们还是很辛苦。
网友评论-------------------------------------------------------------------
  好长,很真实!(空) 烂萝卜 2008/08/29 18:26
  谢谢支持,希望有人关注贵州。(空) 花开花落的老公 2008/08/29 17:15
  老乡啊,写得好真实呀(空) 糖葫芦 2008/08/29 16:54
  哈哈,请大家等待后续几篇啊,就是要等的时间有点长呵呵(空) 花开花落的老公 2008/08/27 16:15
  真实的生活 yjpyf 2008/08/26 19:55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声明:该作品版权归 花开花落的老公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该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该作品如果涉嫌抄袭等所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作者负责。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Copyright©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