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可能就是个“涨”字了。其中教育、医疗、住房因价格不断攀升,又和老百姓关系密切而被比喻为新“三座大山”。
细究之下,这个“涨”字非同小可。可谓外型酷酷,内涵丰富。
按形态分,笔者认为起码可归纳为个涨、追涨、普涨三类。
个涨即个别方面的政策性涨价。如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国家因此也相应的多次调高国内汽油价格。又如每到春运,交通客运价格会政策性上浮。再如民用水、电 、气、汽的多次调价。
追涨即互相攀比,竟相涨价。最典型的当属旅游景点的门票价格。随着旅游业逐渐成为各地的支柱产业,全国名胜景区、景点门票价格也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追涨。
普涨即商家跟着涨风价格普遍上扬。如十多年来,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副食品价格等随着涨势持续走高。
按正误分,又可分为正常提价和乱涨价。
一般认为,凡是经过国家发改委或物价部门认可的均属正常提价。反之则是乱涨价了。
而且正常提价都有充足的理由。比如交通运管部门涨价是为了抑制客流量;旅游景区门票涨价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限制客流;水电气涨价是还原企业成本的原貌,倡导节约之风;副 食品涨价是供求关系出现了失调等等。而且涨价前有关部门开听证会也成了时髦的做法。
还可细分。如按法理分,涨价有合法也合理或合法不合理、合理不合法;按程度分,有微调、暂调、缓调、普调等等。
其实,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规律上下浮动本是很正常的事情。问题是多年来只涨不跌,或明跌暗涨的实情已让中低收入的老百姓不胜其扰了。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开展 的一项调查(2882人参与)显示,53·3%的人表示目前生活用品的价格“偏高,但仍可承受”,39·7%的人则表示已经难以承受了。
据媒体批露,针对今年以来的物价走势,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在7月18日新闻发布会上这样判断:“市场价格温和上涨。”但老百姓却感到,过去的半年,似乎是在一片“ 涨”声中度过的:
由于国际油价连创新高,居高不下,从5月20日起,北京市出租车每公里价格从1.6元调至2.0元,上海、沈阳、大连乃至全国的出租车运营价格也先后调高;
6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下发文件,全国企业用电每度上调2.494分钱,上海、江西、重庆等地区居民用电也将上调;
8月22日,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透露,今年年底全国所有城镇都将开征污水处理费,原则上每吨污水收费0.8元。而仇部长“过程将是漫长的,不是一跳就可以完成的”的说法,
则是在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水价还将继续上涨;
就在前几天,新华社的报道称,中国工业土地价格预计将提高四至六成。虽然这次政策调整从理论上讲对房地产地价的影响不大,但专家指出,在实际中还是会带动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与此同时,老百姓的菜篮子也在不断上涨。在不少地方,仅青菜就被卖到了两三元一斤。进入九月份后蔬菜、肉、禽、蛋的农贸市场价格普遍上涨。
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也大幅上扬。今年旺季已经实行的如张家界票价从158元/人涨至245元/人、九寨沟从145元/人涨至220元/人、黄山则从120元/人涨至200元 /人……。
央行9月13日公布的调查显示,今年以来,认为“物价过高”的人所占比例不断攀升,而物价满意指数则是跌至2005年以来的谷底,达14%。
据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了10·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微涨了1.3%。老百姓是不是反映过度了?媒体的调查显示,上涨的都是人们生活的必 需品。
据报载,以今年8月为例,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体仅上涨了1.3%,但是具体到品种可以发现,居住类水、电、燃料上涨了5.6%,粮食价格、医疗保健服务均上涨了3.1%。 这些生活必需品价格的上涨幅度,是总体价格指数上涨幅度的2~4倍。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徐连仲最近也撰文指出,今年上半年,价格总水平涨幅虽较前两年继续减小,但蔬菜、鲜果、燃料、居住价格分别上涨17·2%、32·2%、14·3% 、4·7%。在前两年大幅度上涨的粮食、主要副食品、燃料价格仍保持高位运行的情况下,新增加的居民生活所必需的服务价格以及鲜菜、鲜果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进一步加剧了老 百姓生活必需品的支出负担。
与此同时,房价上涨、教育支出上涨情况在消费价格指数中却得不到充分体现。药品价格在统计数据反映出是下降的,因为政府一直在降低药品定价。但日前有媒体报道称,80%的 降价药已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改头换面后的药又在市场上高价售出。
由于被称为“刚性支出”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即便是看起来幅度不大的上涨,对低收入者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央行的调查就显示,月收入5000元以上的家庭中认为“物价过 高”的占16·4%,而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家庭中,这一比例达到45·5%。
还可以看出,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生活必需品中,如水电、通讯、交通等多数是被企业垄断经营,并由政府控制或指导价格的。
这几年,国家也在不断提高老百姓的工资水平。但百姓的感受却是自然增资速度远远赶不上跑步前进的物价上涨速度。工资有限,生活水平却必须跟着社会前进。因此,人们觉得生活 开支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在扩大。
实践表明,尽快稳定物价,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确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国庆来临之际,国家发改委发出通知,部署开展国庆期间市场价格检查,严肃查处乱涨价、乱收费、不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行为。这表明,国家已经体察到老百姓的心声了。但笔者认 为一些主导价格水平的认识必须得到澄清,否则,貌似公允的涨价之风是刹不住的。
曾几何时,“百姓可以承受”似乎成了涨价的标准。是的,某个方面涨个几元钱,老百姓不会太在意。问题是,如果医疗费、学费、房价、水费、电费等都跟着涨,是否就会超出百姓 可承受的范围呢?况且,老百姓能够承受的底线本身,就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这等于为涨价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有关部门所谓的“百姓可承受范围”与百姓认可的“范围”之所以总 是存在明显的差距,与过高估计百姓的承受能力有关,也与漠视百姓的困难有关。试想,如果一些地方的主要官员也会为交水电气暖等费用发愁,也感叹自掏腰包的手机话费太贵,也 抱怨出行成本太高,大概就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百姓可承受范围”。从而想出个不靠掏百姓腰包也能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在这几年,“和国外相比,国内的汽油还是比较便宜的”、“和国外相比,国内的银行收费还是很便宜的”一类的说法不绝于耳。有群众抱怨,“怎么没人说‘和国外相比,我们的 工资是很低的’呢。”媒体的调查也显示,对于一些企业、官员“与国外价格水平相比,我们的价格还偏低”的说法,97·3%的人并不认同。大多数人都觉得,价格水平是高还是 低,应该看在此项目上的支出占人均总收入的比例,而并非一味与国际水平横向比较。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改革开放的原则之一。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这说明,
和国际接轨应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的。
再有别老拿成本说事。近年来,民用水电气和公交、通讯等垄断行业似乎在进行一场涨价降本竞赛。而且只要开了听证会就能提价也似乎成了定律。现在政企分开了,企业的经营状况 只有企业自己清楚。如果在垄断行业不引进竞争机制,不走降本增效科学发展的路子,一味的掏老百姓口袋那肯定是要出乱子的。有关部门需要从“涨声”中走出来,以更理性的措施 来制定有关价格政策,给老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这才是与国家拉动内需方针相适应的明智之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