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原创基地>作品展示
孔子的三功三过  作者:木铧

(人气:7904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18日 15:22:17)



孔夫子在中国的地位一直以来都是举足轻重的。他不仅征服了两千五百年以来的历代百姓,更是让各朝帝王将相也不得不屈膝下拜。不仅如此,就连西方人所排的世界名人榜中,孔夫子也是名列前茅的。这样一个炙手可热的人物对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不过一个有影响力的名人就仿佛一个中天的太阳,在提供光明的同时,也会提供具有杀伤力的热量。所以作为历史名人,孔子对中国来说,有功其实也有过。

    我们先来评评孔夫子的功劳吧。

    孔夫子的功劳总结起来有三大项目:教育鼻祖、文化先驱和千秋师表。

    教育鼻祖:

    在孔子之前其实是有教育的。但是当时的教育只是针对士大夫子弟的。平民百姓所能接受的教育只是诸如农技培训和军事技能训练之类。而极力恢复周制的孔子在身体力行的教育方面却能够推陈出新,主张教育向全民开放,并且号称“有教无类”。这对中国教育史来说,是一次出丘壑,开江河一样的壮举。

    作为中国全民教育的开山鼻祖和第一任老师,孔子利用自己多方面的才能,编纂礼、易、乐、诗、书、史(春秋)六科教材,以此开门授徒,前后育人三千,成就七十二,成为中国教育的千古佳话。

    孔夫子作为中国教育第一人,其功劳除了开辟全民教育先河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确定教育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不仅应用于当世,更成为随后将近两千五百年的教育核心。可以说,孔子所编纂的几本教材教育了两千五百年历代华夏儿女。我们以平均人口五千万,平均寿命60岁,受教育人口40%计算,那么捧着孔子的教材成长起来的华夏儿女将近9万亿。可见孔子的功劳之大。

    第二:开创教育模式

    孔子所开创的师父授徒、徒弟学成再开馆讲学的模式既成功地让儒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也让中国教育得到了几何级数的进步。

    第三:确定培养方向:

    与其他各门派单纯地为了宣传个人思想或者标新立异不同,孔子从一开始就注重与政府的合作。提倡“学而优则仕”,把学生的目标定义为仕途的同时,也把教育定义成了为政府提供后备人才。正是这样,孔子的门徒迅速在各国得到了重任。而孔子和儒学在后期的显贵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此。

    文化先驱:

    作为深受古典文化熏陶的鲁国人,孔子很早就对周朝的礼乐推崇备至。所以孔子不仅在自己所编纂的教材里加入了阐述周礼的课本,还加入了以阐述周制分明的鲁国为核心的春秋历史《春秋》,和周朝具有明显礼的烙印的遗留音乐。为了收集这些乐谱,孔子舟车劳顿,环游列国,遍访各地乐师,最终不仅收集到了很多失落的乐谱,还整理了大量歌词。最终孔子把这些歌词编辑成诗经中的雅、颂。孔子对文化的贡献不仅拯救了周朝和春秋时期的文化遗产,更是为随后的历代弟子提供了珍爱文化的典范。也正是这样一代代弟子的倍加珍惜才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地生根发芽,繁荣昌盛,兼容并包,最终成就为洋洋大观的世界第一文化史。而正是这种强大文化的潜在力量让中国面临一次次异族入侵和统治之后,依然保持了中华民族的原貌,并最终成就了世界唯一的不中断、无变异的文化历史。由此可见孔子在文化方面的卓越贡献。

    千古师表

    不过相比于前两个方面,孔子在这一点上的功劳更是高山仰止。一部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所言与所行。所言与所行界定了小人与君子。小人君子之辨规矩了千古弟子的言行。如果说前两方面功劳所影响的是千古华人思想层面的话,那么孔子作为千古垂范的功劳已经表象到行为层面。在孔子的垂范之下,历代学子争做谦谦君子的典型,忧国忧民的先锋。于是有了忍辱做史的司马迁,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先天下忧、后天下喜的范文正、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有了洁身自好的陶渊明、有了犯险正风的韩退之,有了穷达不变本色的苏东坡,有了灭十族无以夺其志的方孝孺。孔子的师表作用不仅影响到了本土华人,更是远达海外华人和整个儒家文化所涉及到的东亚地区。看看韩国人和日本人那种谦逊于外,刚直于内的民风,我们在惭愧于身的同时,是否也有感于心呢?

     不过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作为中国历史第一名人,孔子不只做出了卓越贡献,却也有难以忽略的历史斑点。总结孔子的过错,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

     教育偏执、政见误导和性别歧视

     教育偏执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最大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很多人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其实最大的差别在于西方教育取诸自然,因而重视科学普及;中国教育取诸社会,因而重视行为统一。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了老子真正认识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子母关系。然而不幸的是,老子的无政府主义注定了道家思想的无为。人类社会出于自然界,所以社会法则源于自然法则。社会法则正确与否,最好的评判是它是否符合自然法则。西方从自然辩证法出发,所以产生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民主理念;中国从社会辩证法出发,所以酝酿了“君权至上、民声不语”的独裁思想。所以孔子思想虽然引导了中国“大一统”的局面,却在另一方面扼杀了民主,忽略了民生,只保留了千古不变的民族体式。

  政见误导

  孔子的另一罪过在于他所提倡的“先王”取向。由先王导向产生复古主义,由复古主义转向忽略现实的僵化保守和得过且过的千古不变。因为千古不变而扼杀了社会进步与发展。所以从孔子所推崇的周王朝直到诸虏残华、四面楚歌的清王朝,以君王为核心,万事取诸皇帝的管理模式依然没有转变。虽然周王朝的以君王为首的层级结构得以很好地实施了管理,但那是在举国人口不过千万,且通过诸侯制进行分化治理的条件下。而到了清王朝末年,中国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亿之多,再万事取诸帝王已经难以实现效率化。所以清王朝的没落与其说是一个民族的失败,不如说是复古思想的最后崩盘。

  性别歧视

  相对于前两项罪过,孔子在妇女歧视方面的罪过最大也最为无辜。

  孔子无论如何也无法想到,自己的一句“唯小人与女子为难养也”竟成就了两千五百年的性别歧视和中华女儿两千多年的无尽灾难。由这句话所引申的三从四德和从一而终思想让中华女儿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了别人的手里。“三从四德”让中华女儿失去了自由择偶的权利,而“从一而终”则让中华女儿失去了从错误婚姻中挣脱出来的机会。正是在这样错误的轨道上,中华女儿的列车被牢牢拴死,从而酿成了历朝历代数不尽的女性悲剧。看看〈孔雀东南飞〉中的刘莲芝,再看看陆游的妻子唐琬,和大才子袁枚的在婚姻悲剧中死去的妹妹。其实在缺乏法律和道德保障双重缺失的处境中,中国女人的悲剧是不难想象的。

    不过客观地说,孔子的功劳是有意而为之,孔子的过错却是无意之失。而这也是历朝历代有影响力的名人们生前身后的无奈。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声明:该作品版权归 木铧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该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该作品如果涉嫌抄袭等所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作者负责。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Copyright©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