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我这人有个毛病,就是爱钻牛角尖,其实是经常爱刨根问底。当我在若干次听到、读到“青蛙试验”这件事的时候,我的毛病犯了,忍不住要追问几个“?”。
谁来煮青蛙?
广泛流传的故事这样说,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只青蛙投入沸水锅里,青蛙受到强烈刺激后,猛地跳出来,并不会受伤。然后再将青蛙放在一锅冷水里,慢慢加温,青蛙意识不到危机将至,在渐渐加热的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结果就被活活地煮死。
这里提到了“有人”,这个人到底是谁?我最先看到它好像是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而该书是外国人原著。这样是否可以得出一开始煮青蛙的是外国人这样的结论?似乎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外国人一般都引用外国人的寓言,较少采用中国人的典故。
谁说“煮青蛙”?
按照上文,首先讲述这件事的,应该是外国人。但是更多讲述这件事的,肯定是我们中国人。我的理由很充分,第一是人多,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国人中有千分之一的人讲述这件事的时候,就意味着曾经从130万张嘴巴里发出过这样的声音。何况中国近几年有那么多的专家学者培训师飞来飞去,讲来讲去。我相信,把这些人的声波集中起来,即使有上万只青蛙也一样能够煮熟若干次。
青蛙煮给谁?
彼得·圣吉的原意是要把这样的故事讲述给那些领导者和管理者,他的初衷当然是讲给外国的领导和管理者,但最后是中国人发现了引进的价值,于是有人大讲特讲,我们这些非管理者也不得不大听特听。
何不煮一回?
不加验证的接受别人的结论,无异于盲从。那么,水煮青蛙这件事,果然如人所言?是冷水里慢慢煮死,热水里一跳而出?外国有青蛙,中国没有?外国人能煮,中国人不能?煮青蛙这件事是口可以言,体不能行?受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限制?受平等博爱思想的约束?受试验条件的制约???
非也!“挟泰山以超北海,非不为也,而不能也。为长者折技,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人人都造原子弹,“非不为也,而不能也”;国人用水煮青蛙,“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煮一煮?这么多人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人亲自来验证一下?难道人口多只多了“口”而没多“脑”?许多人只会只能只习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嘴巴长在别人的脑袋上?
这里,要打上一个“?”,大大的大“?”!
煮了又如何?
寓言仅仅是寓言,故事仅仅是故事,思想仅仅是思想。
在亲耳聆听,亲自体验若干场培训会以后,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听时若有所得,听罢模糊蒙胧。极端一点,简直就是白听。
在多次翻看,多处阅读所谓的管理寓言,经营智慧以后,我开始的欣欣然渐渐变成了茫茫然。
我开始反思:煮青蛙关人什么事?
煮青蛙不是煮人,煮人将会怎么样?
煮人的事,屡有发生。大凡中国人,爱泡澡堂子的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凉水里面下去,池子里逐渐添加热水,添加到一定程度,池子里的人马上会喊:“热水够了,别加了!”假如再加,马上就会跳出来,除非傻子,没有一个会等着煮死。而如果池子里一开始就是热水,滚烫,大家也都会一触而罢,更没有一个久留。
那么,这点起码的常识凡人都有,何劳你专家教授们喋喋不休?
我们该认真的研究“人”,中国人尤其有必要。因为许多所谓的思想家、教育家们,根本没有这样的经历,更没有这样的习惯。管理学、心理学、人力学、营销学,等等等等,全部都是“舶来”的,许多大学甚至以使用原版原著为荣。吹雪想问,那些原著,专家教授读懂了?懂到可以传道授业解惑了?大家都去读原著,要你教授干什么?人家地面的庄稼,到咱地里也茂盛?引进就能成活?
我们应该煮一煮中国的青蛙,量一量中国的水温。
历史上,LG的进步,受益于“六标准差”管理理论良多;现代汽车起死回生,“山口法”的实施功不可没。那些都不仅是一个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操作规程,具体制度。
高来高去,空中飞人般的布道大师们可以休矣!为了中国企业的进步,大家该作些实际的事情,可操作的事情。少练些天桥的“假把式”,少卖些包医百病的“大力丸”。于人于己,功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