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老师叫朱兴华,是早年随父母归国的印尼华侨。她1938年3月出生于印尼苏门答腊岛上的棉兰市,1952年随父母回国定居,1957年考入北京外语学院俄语系,196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学教书。我是1963年考入高中,按理说朱老师恰恰是我的老师,可是命运阴差阳错地使我成了她的同行,于是她也称为我的同龄人了。
实际上我调到这个中学教书时朱老师已经退休2年,仅仅是因为她退休后还坚持搞家教,而我们又是邻居,所以常有业务来往。据别人讲,朱老师是一个非常“拔尖”的人物,她对业务也是精益求精,所以第一批就进升为高级教师。当然她也有不利的一面。她本是教俄语的出身,只是中国与苏联交恶后大批的俄语老师该教英语。有的英语仅是他们大学里的第二外语,有的连第二外语都不是,改行后几乎是从头学起,然后匆忙上阵。这些人日后教起英语常受俄语的干扰,习惯名词的阴阳性和代词的“给格”等等。
朱老师喜欢弹钢琴,隔三差五地就能从她家里传来悠扬的琴声。有一次我出门倒垃圾,正赶上她激情四射,疯狂地演奏前苏联歌曲“黑龙江的波浪”,我听得入神,呆若木鸡,任凭垃圾袋里的西瓜汤滴答我一裤角,回家挨老伴一顿臭骂。
据说朱老师还有一个最大爱好就是“数钞票”,每次补课的学生走后,她都会把学生留给她的钱兴高采烈地数上几遍,最多的一次就来了6个学生,客厅里的长桌坐得满满噔噔。还有一次老伴退休后在深圳打工,一次给她带回一个40万的存折,她久久地凝视,心花怒放,最后急不可耐地敦促老伴:
“老头子,过完年早点回去,要不然你的位置叫别人顶了咋办?”
“着什么急呀,在家多陪陪你不好吗?”老伴风趣地说。
“老夫老妻的,陪什么陪?”
……
有一次我家装修,引来许多邻居观看。恰好朱老师的老伴在家,也动了心,叫我作作朱老师的工作。
“如果像你们家那样,客厅里铺瓷砖、卧室里铺地板,门、窗全换高级铝合金,总共要多少钱?”朱老师认真地问我。
“我家是两居室的房子还用了2万多,估计您3居室的住房怎么也得要2、3万吧?”
“是这样?”朱老师听了我的回答紧锁眉头,最后还是没舍得装修。为此她后来还到我的办公室,我们进行了一次认真的谈话。
“这几年我老头在深圳赚了40多万,我也有点积蓄,可是我还有老人,我也需要养老,如果我像你这个年龄,我也会考虑再买一套楼房,把我现在的住房租出去。”
“可是‘钱’什么时候算是够了呢?”我并不同意她的观点,接着说:“您已经60多岁,适当的享受一下也不过分吧?为什么把自己搞得那么劳累?哪怕把水泥地铺上瓷砖也舒服些吧?”
“你不明白,”朱老师笑了,她接着说:“我挺喜欢水泥地,比较自在又随便,装得花里胡骚的我反而觉得拘禁,再说装修又那么昂贵。”
“这就是一个理念问题。”
……
朱老师仅有一个独生儿子,早已成家。儿子很忙,家住城南,一个月能回来看她一次。只可惜结婚不久便加入了丁克家庭的队伍,如今年已年过40,却无后代。朱老师还对其父母非常孝顺,时常把父母接到家里住上几个月,直到2005年,父母都活了90多岁才撒手人间。届时朱老师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好好放松一下,准备“大干”一场。熟人托熟人,许多家长都把孩子领到这里,周日、周六白天,平日里的晚上,孩子们络绎不绝。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么央的人怎么在一次学校厉行检查身体中被查处肺部有肿瘤,老两口誓不甘心,经过两个多月的转院复查,终于在2005年底被北医三院确诊为“肺癌”。心腹人告知,朱老师并不喜欢人家看望,如果看望,用什么话来安慰?不如无言以对。
从此朱老师门庭冷落,偶尔遇到她在憨厚的老伴陪同下在校园里散步,我们见面后只是双方点头,然后会意地一笑,似乎胜过千言万语。
经过一年多的住院、出院、化疗,朱老师的病情突然恶化,今年2月初在北京肿瘤医院里昏迷一次,苏醒后她把疲惫不堪的老伴支出病房,把儿子叫到床边,气喘嘘嘘地说:
“儿子!你妈这辈子就怕没钱,除了文革,每次咱家有难都是金钱帮我们度过难关….”
她喘了口气,看了看含泪的儿子接着说:
“‘钱’在当今的中国比当年的印尼还重要!这是我卧柜里暗抽屉里的钥匙,里面有一张52万元的存折,密码是……”说着就大口大口地喘气,吸了一会氧气接着说:
“咱家冰箱里冷冻抽屉中的最下层有一个塑料袋,里面是一张28万元的存折。是分房子时,由于分我的面积不够,我找学校闹,学校没办法给了我一间平房,如今平房动迁,政府补助我28万,你老爸都不知道……”说着又昏了过去,医生赶紧冲了进来,使用了呼吸机,朱老师又一次清醒,看看身边的老伴和儿子,勉强说了最后一句话:
“儿子阿!你赶快要个孩子吧,要不然就来不及及……了!”
话音刚落,不知是伤心还是委屈,儿子抱起老妈的头嚎啕大哭…..
公元2007年2月10日下午2:40分,朱兴华在北京肿瘤医院405病房咽下最后一口气。她留给我的只是她的琴声和无法消失的音容笑貌,除此之外,我的脑子几乎是一片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