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歇后语”尽管不够文明,但它们却是各国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广大乡村更加盛行。例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墙头上拉屎,“眼高”等等。其实洋人也是一样。例如“再丑的姑娘也不愁嫁”,洋人就会说:“There’s no pot so ugly it can’t find a lid.”(罐子再丑,配个盖子不发愁),找错责任人,洋人会说:“What the tongue says, the neck pays for?”(舌头惹的祸,难道让脖子承担?)。俗话说,“当官的不打送礼的”,洋人就会说:“A gifts is the key to open the door closed against you.”
书归正传。话说辽宁省南芬铁矿往南有个山城子公社,碱厂堡大队,文革前民风淳朴,老乡们也爱说个俏皮话。碰见厉害的主,大家都爱说“这小子属螃蟹的,走道都横着走!”看人家房子盖得好,墙砌的好,老乡就会竖起大拇指夸道:“真是大姑娘骑瘦驴,‘严瓷合缝’!”
不料文革的爆发时,村子也变了样。大队领导紧跟形式,“忠字舞”、“三忠于”、“四无限”等红色风暴席卷而来,大队长宣布:家家都得挂毛主席像,吃饭前必须高声祈祷“吃水不忘打井人!”
大概是1968年的7月下旬,队里有一干叫张得宝的小伙子正好要去本溪市办事,顺便给牲口买几个‘龙套’(用具),大队长千嘱咐万叮嘱,叫他给队里再买三张毛主席像,万万不可大意。小伙子满口答应,下了长途汽车直奔市里最大新华书店,买了最好的主席挂像,才长长舒了一口气。
那小伙子长得挺精神,1.75米左右的个头,浓眉大眼,大约有27、8岁的样子,也算是我的同龄人吧!
话说那天张得宝买来主席画像,在市里办完事情尚未到中午,他就顺便闲逛,望着街道两旁跪倒一片的“牛鬼蛇神”有些发呆,又看到大街上手持“红宝书”大跳忠字舞的中小学生队伍有些好奇,不过他也知道这些都是“陈三两”的杰作。
说起“陈三两”来,东北人民家喻户晓,他的大名叫陈锡联。想当初他刚当兵时还没枪高,20来岁用步枪打下敌机,风云一时。在枪林弹雨中陈锡联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在和平时期的官场里,他却常常违心说话、左右逢源,看着上司的眼色行事,生怕“树叶掉下来砸着脑袋”。文革时他又丢掉开国将军的架子,卑躬屈膝地吹捧毛远新,博得毛的欢欣。可反过来他对百姓却十分的苛刻,每月只给老百姓三两油,于是东北人民都叫他“陈三两”!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话说那张得宝正看得入神时突然想起自己还没买‘龙套’,于是来到了一家山货铺,打算买完东西后赶紧打道回府。
那张得宝是个精明人,挑来挑去,总算买到自己满意的商品,正当他准备出门赶车时突然大惊失色,嘴里唠叨着:
“咦?我的毛主席像呢?”
于是得宝就手提着东西,弯着腰,满店铺寻找。
“找什么找?”一个女售货员指着他的胳膊说,“不就在你的胳膊底下夹着吗?”
得宝低头一看,可不是吗,三张主席像整齐地卷在一起,外面还有一层厚纸保护。
“真是的,”张得宝笑了,出了一口长气,不由自主地话从口出:
“我真他妈的骑驴找驴啊!”
“什么?你说什么?”售货员惊恐万状,怒目而视。
“他胆敢污蔑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
“这个反革命太恶毒!”
“不,不,不,……”张得宝也被吓得面如土色,急忙申辩,可是为迟以晚,商店里已经乱成一锅粥,大家蜂拥而上,准备把张得宝推出去游街示众。谁知刚将得宝推出门外,外面的群众得知情况更是风起云涌,齐声呐喊:
“打到反革命分子!”
“恶毒诽谤伟大领袖,罪该万死!”
“千刀万剐!”
……
霎时间呐喊声、棍棒声、脚踹声联成一片,只可惜那朝气蓬勃的小伙,仅三、五分钟就被打得七窍流血,命丧黄泉。后来本溪市公安局介入调查,在死者身上找出一封由山城子公社开出的介绍信,很快弄清死者的身份。不过打人的凶手大部已经散去,只有商店的林主任接受笔录,只见上面写着:
反革命分子张得宝,恶毒攻击伟大领袖毛主席,死有余辜!
1968年7月26日,反革命分子张得宝借在我店购物之机,公开污蔑我们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为“驴”,造成了及其恶劣的影响,是可忍,孰不可忍!我革命群众义愤填膺,当场严惩了这个反革命分子。
本溪市 采屯区 红星商店 主任 林德清 1968年7月26日
后来有消息传出,张得宝1943年10月出生于辽宁省本溪县,家庭出身贫农,高小文化。死于1968年7月26日,年仅25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