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原创基地>作品展示
我的同龄人(31)-两地分居  作者:动物世界

(人气:10343  发表日期:2006年12月15日 10:18:00)





1981年我经过“八年抗战”终于与妻子团聚,结束了两地生活。用妻子的话说,我欠她的太多!从那以后我们无论调到哪里,始终在一个单位,再也没有分离。

在新的单位里,我又结识一位夫妻两地分居的朋友,他叫赵友平,陕西三源县人,是一位历史教师。

赵老师与我同岁,中等身材,体格魁梧。尽管面孔显得比较粗糙,但不失男子汉的风度。我两都是66届的老高中生,有着类似的经历和相同的爱好,无形中也爱在一起闲聊。老赵是陕西师大历史系毕业,教书也别具一格。有一次我听他的课,他在课堂上突然问了这样一个看起来不着边际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说说,世界上什么人寿命最长?”

“日本人!”

“艾斯基摩人!”

“深山老林里的人!” ……

正当大家七嘴八舌地回答时,赵老师却非常自豪地拍拍自己胸脯,大言不惭地说:

“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就是历史学家!”

“哦?”学生们一片哗然。

“你们看,历史学家不仅知道现在的事,而且他还知道很久很久以前的事,甚至几千年以前的事,你们说他年纪大不大呀?”

     学生们恍然大悟。

此外,他教书还有许多“绝招”。例如,为了让学生能记住马克思的出生年月日,他竟然给学生编个笑话:“马克思煽了资本家一巴掌,资本家就‘呜呜’地哭”,那末根据谐音,学生们就能记住马克思就是出生于1818年5月5日。

赵友平也喜爱前苏联的抒情歌曲,他常常眯缝着眼睛吹口琴,‘一条小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也是他最爱演奏的歌曲。我两还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饱尝了与妻子两地分居的“酸甜苦辣”。不同的是,他的两地生活似乎没我那么“浪漫”,言谈话语中时不时地流露出一种孤独的哀伤。可是他特别爱面子,从不和别人谈他的隐私,哪怕是他最好的朋友。有一次我曾问过他,为什么不把妻子调来,他无可奈何地回答:

“在中国,我爱人是工人编制,不能单调啊!”

不过,有一天赵友平放下手中的口琴突然向我发问,两只眼睛深沉地望着我:

“老雷,你知道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是什么吗?”

我觉得莫名其妙。

“失恋?父母有病?得不到提升?家庭不和?……”我一连串回答了好几项,不过他总是摇头,后来在我的崔问下他只是叹了口气说: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有苦又说不出来啊!”

我大惑不解,莫非老赵有什么难言之隐?“死要面子活受罪”,大概是“有苦无法说出”的真正原因。不过我还是隐隐约约地感觉,他好像是‘后院起火’,似乎他的家庭出现了问题。

老赵的爱人叫吴文果,长得非常的漂亮。他们共同下乡插队、后来返城,又被分配到陕西省三源县毛纺厂当工人,1975年结婚,先后生了两个女儿,生活美满。1977年老赵考上大学,81年毕业后被分到陕西咸阳机器制造学校教书,从1977年就开始了7年的两地生活。

据说当年全世界只有中国和越南有夫妻两地生活的现象。记得当初我每年探亲回家,我们双方父母总是崔我们尽快调到一起。有小诗为证:

两地生活,夜长梦多;空耗青春,难耐寂寞;

异性交往,是非增多;无端‘考验’,唐吉哥德!

凭我对两地生活的体会,既然男当事人忍不住会‘招花惹草’,难道女当事人就不会红杏出墙吗?

“你爱你的妻子吗?”我突然问他。

“哦,哦,哦,爱,爱!我更爱我的两个女儿!”

老赵吞吞吐吐地回答,于是我就猜出他苦的由来。

“你既然爱你的妻子和女儿,就应尽快调到一起!”

不知为什么,平时教课潇洒自如的赵友平,在生活方面却缺乏自信,与其男子汉的风度及不相称。他并没有马上回答我的问题,而是若有所思地望着我,最后终于叹息了一声:

“难啊!”

又过了几个月,谈笑风生的老赵,显得越来约忧愁。因为妻子调不来,最终于1984年4月22日调往陕西省三源县二中任教。



送走老赵,一种空虚感油然而生,幸好他每次来信都说他与亲人团聚,合家欢乐。可谁也没想到,1985年春节过后的一个上午,他突然从三源县赶到我家,并给我女儿带来一兜子苹果。

“老雷,你带我去校长家,我有要事!”他连口水都没喝,拉着我的手就走。

“老赵,不会出什么事吧?你脸色可不好看阿!”我边走边问。

“一言难尽!”

……

寒假开学后我急忙问校长:

“赵老师那天急急忙忙的找您,究竟是什么事?”

“他又想调回来!”校长抽口烟接着说,“当初我就不让他走!”

“这又为什么?”我不解地问。

“他只说咸阳离西安近,好歹是个中等城市,总比县城好!”

“还能回来吗?”

“我给教委打过电话,骨干教师我们还要!”

……

说也奇怪,一连几个月又得不到老赵的消息,正当我迷惑不解时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陕西省三源县二中的电报,电文如下:

雷凤超同志:赵老师已于1985年5月28日不幸病逝,请您务必于6月9日(星期日)作为赵友平老师的生前好友参加赵老师的葬礼。陕西省三源县二中,赵友平治丧委员会,1985年6月5日。

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会是“恶作剧”吧?,我拿着电报跑到校长办公室,结果他也收到类似的电报。他急忙给对方拨打长途电话,果然不假,老赵已经病逝!



公元1985年6月9日,我们如约驱车来到了陕西省三源县,先到了赵友平的家。他的妻子吴文果已经哭成了泪人,而两个女儿仿佛不为所动。大的7岁,小的4岁,一个叫赵旋,一个叫赵月,一个吃着苹果,一个嘴里嚼着馍。大人们自然心情沉重,安慰家属。只有一位30多岁的女士,一言不发。怒目而视,引起我极大注意。

追悼会开始了,二中校长致悼词:

各位老师们,朋友们,我怀着及其悲痛的心情向大家宣布,我们的赵友平老师因患病医治无效已于1985年5月28日凌晨3点42分与世长辞,享年38岁。

他虽然来我校时间不长,但他表现出来的才华以及他对业务的执着,深深地感染了我们大家…..

校长致辞完毕,大家与遗体告别。那年我也38岁,还是第一次参加“我的同龄人”的葬礼,心情异常悲痛。

“哥啊,你死的好冤啊!哥!”

突然那位女士扑向老赵的遗体,嚎啕大哭,很快就被众人抬出。我立刻向周边二中的老师打听,官方的解释是这样的:老赵家姑嫂不合,妹妹怀疑嫂子有二心,无理取闹。校方同意‘开棺验尸’,最后结论还是一样,老赵死于肝硬化。学校以最大的诚意,妥善处理老赵的后事。

这种解释也让我半信半疑,因为肝硬化需要一个过程,老赵春节过后还来过我家,怎么事隔几个月就命归西天?说来也巧,正当我准备登车离开之际,又被那女士拦住去路,她就是赵友平的胞妹赵友华。

“你就是老雷大哥吧?我常听俺哥提起你。”

“是啊!”我惊愕地望着她,她的双眼已哭得通红。

“雷大哥,我哥死得好冤啊!他们就想用钱封住我的嘴,我偏要说…..”此时赵友华已哭得泣不成声。不过我总算听明白个大概。

原来老赵上大学期间他的妻子就对他不忠,79年的时候就被邻居发现。81年老赵毕业分到咸阳,吴文果变本加厉,据说曾被老赵堵着过。老赵为了女儿,为了这个家忍气吞声,可笑的是两个孩子反而对他不亲。吴的“相好”是毛纺厂的厂长陆大维。此人神通广大,一手遮天。老赵调回三源县他并未收敛,气得老赵火冒金星。老赵暴病死亡,陆为平息传闻给学校施压,学校举办高规格的葬礼,并给赵友华等亲属几千元的抚恤金。不过老赵刚调去不足一年,学校如此兴师动众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该死的老赵啊!你为什么对我守口如瓶?!”我突然骂到,痛心疾首!

“雷大哥,这是俺哥临终前写给你的信。”赵友华说着递给我一封揉皱了的信。

我一把夺了过来,撕开一看,只见硕大的信纸没写几个字:

“老雷,你好!

我马上就要见马克思了,命该如此啊!如有机会告诉赵旋、赵月,我爱她们,其他勿讲,切记!

老赵1985年5月25日”

……

赵旋、赵月:

你们好! 

匆匆一见,21年过去。此后我调往东北,又回到北京,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你们。如果苍天有眼让你们见到我的文字,你们会更深地了解曾经热爱你们的父亲!
网友评论-------------------------------------------------------------------
  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有口说不出来(空) longtengerquwuyu 2006/12/15 12:58
  好可怜的人!(空) 心语如歌 2006/12/15 12:36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声明:该作品版权归 动物世界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该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该作品如果涉嫌抄袭等所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作者负责。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Copyright©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