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北京女孩儿的礼拜天 作者:韦小宝宝
(人气:72422 发表日期:2004年04月06日 22:54:03)
马芸,二十八岁,住在东城区干面胡同,叫她“女孩儿”是因为她还没出嫁,这可不着急。她在京广中心的港资企业里作文秘,她是土生土长的北京姑娘。
礼拜天早上睡个懒觉,起来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多了,洗脸梳头之后她要出去逛逛,男朋友在加班,她不粘人——一个人出去逛,也可以逛一天。
干面胡同,在人烟稠密的东单大街上,长长的胡同是单行线,胡同里有楼房的宿舍也有平房。邻居呢,多数是平头百姓,马芸和熟识的大爷大妈打招呼,不怎么熟的就笑笑,生面孔多起来了,老住户越来越少。以前谁住过这儿呢,钱钟书先生一家,卞之琳先生,马芸小时候看梅葆玖先生在胡同里擦他的老伏尔加……。
马芸出了胡同向北走,过了东四路口,进了大新布店,那个布店两层楼呢,有好多布可摸可看,马芸爱看卖棉布的柜台,各式各样的花土布、蓝印花布,蜡染布码的一层层的。原来结婚作被面的“凤穿牡丹”“富贵双鱼”做衣服早就不时髦了,东北馆子用来糊墙也不时兴了。售货员正在量十米给一个顾客——人家用来包沙发。马芸翻腾出来一轴尺把宽的姜黄色云南手织土布,售货员眼到嘴到:“哎小姐,嫌幅宽窄吧?昨儿美院的一姑娘买了两米回去做围巾了,她说这布得拧皱喽……”马芸完全预见到这是个好主意,买了两米准备“的瑟”给同事看——这个北京姑娘总是能用小钱儿出点“妖蛾子”给她的香港同事看新鲜。
出了布店经过朝内菜市场,马芸在门口买了两张体彩,机选就行了——北京姑娘认为“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怎么算也白搭”。继续往北走,过了东四邮局就是“挚友”,著名的外贸服装店,二十平米的小店永远站满了人。四十块钱买到最时髦的外单马裤,三十块钱买到质量一流的白衬衫,马芸给“他”看中了一件登山裤,打算明天带他来试试。
在对街的吴裕泰给家里买了茶叶,在肯德基吃了“老北京鸡肉卷”当午饭,她进了隆福寺大街。
街口那座灰砖二层小楼的作家书店被拆了,不然这条一千米长的步行街上就有三家书店,作家书店在东,三联书店在西,收购旧书的中国书店在中间。马芸在书店门口买串烤鱿鱼,觉得眼睛都不够使得了。路过两家电影院,路过馄饨侯,路过隆福寺小吃店,路过白魁老号,路过数不清的街头小店,她终于走到了三联书店。马芸和多数年轻人一样不见外,先抄了几本杂志坐到台阶上细看。看的差不多了再去换几本,买是不买的——离书店这么近干吗要买?省了钱买点零食不好吗?遗憾的是——老坐在台阶上腰疼,而且还得忍受后面那个大学生连绵不绝的脚臭……。
马路对面的中国美术馆高大空旷,没有脚臭,隐隐的新沭油漆的味道。齐白石的水墨在,徐悲鸿的油画在,中国美术史上闪光的名字都在。周末也少有游客,气质不俗的保安员四处巡视,还算配的上中国美术馆。鞋底摩擦地板吱扭吱扭的,马芸想,幸亏穿的球鞋,不然都不敢走道儿了。
如果从美术馆向西一站地,就是五四书店,书店后是上了中国历史课本的北大红楼,如果坐车走三站地的话,就是北海南门的文津阁。每周日这里有讲座,十块钱,听两个小时,主讲人的名字一般都是“惊雷般滚过大地,轰隆声震响咱的耳朵”,王蒙,周汝昌,朱家缙,舒乙谁谁谁的,不过,无论多大“动静”都是十块钱。
马芸没有向西,她过马路向南了,不到一站地就是人艺剧院,看《天下第一楼》还是《北巷南街》?和票贩子砍价儿马芸也算擅长,不用等男朋友来了再费吐沫磨牙。谁说得过这位北京姑娘啊,守着家门口她才不吃亏呢!
在剧院隔壁的小饭馆等他加完班赶过来,马芸掰着筷子问服务员,上菜快吧?服务员说:“您放心,误不了,这儿全是吃完饭进剧场的,拉大幕的还在里间儿呢!”
马芸是普普通通的北京姑娘,站在人堆里一点也不起眼儿。兜里没什么钱她也不急扯白脸的四下里找钱;她穿球鞋、斜垮着大包,经常“腿儿着”不打车,自己在街上溜达就能过一天。她大大方方的,大大咧咧的,大步流星的,买张彩票等个意外的惊喜,去书店翻书沾点小便宜儿,咬牙跺脚的看场话剧,歌剧就算了——爱睡觉。这个马芸,自己穿的不怎么样,把个男朋友导饬的挺精神;她不“小资”也不“布波”,出了办公室的说话就爱卷舌头,她从来不说“香港普通话”和“台湾国语”——她不说“OK”不说“蛮好的”,她说:“够棒的啊!”她的环境就是她,就是她的生活,够棒的不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