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张德清?”警方大吃一惊,原来和接待老申的竟然是同一个人!而且老申和小刘虽在一个单位,但两人似乎并不相识。那么老张究竟和刘洪宾是什么关系?如果申麻子出差是由于和老张有业务关系,那么和小刘接洽仅仅是亲戚关系吗?尤其关键的是,案发当天老张是否在现场?
警方很快查到了张的档案:
姓名:张德清,男。1935年5月7日出生。祖籍:辽宁省本溪县,高小文化。1952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同年入党。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55年提干,先后任排长、连指导员。1957年转业在本溪钢厂工作,先后任厂机加车间团委书记、废钢车间副主任,厂供销科副科长。1969年调往兰州钢厂,任厂供销科科长……
这样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怎么能和这场凶杀案有关?警方再次陷入困境。
细节太多,长话短说。经过警方多方面的深入调查,渐渐摸清了三人的大概轮廓:原来老申、小刘和老张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可以说他们是超时代的先知者!因为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年代里,绝大多数人都会卷入当局掀起的各种政治运动中去,无论是参与者还是反对者,都无心搞什么经营活动,更无经济头脑。如果私下里搞什么“买卖”,那也是典型的“复辟资本主义”!可是从警方掌握的证据来看,老申找老张,主要是从老张那里购进“铝锭”,价钱要比别处便宜很多。老张找小刘,主要是借用小刘的技术力量为本厂加工一批精密零部件。看来三人的关系纯属经济关系,与‘阶级斗争’毫不相干!这一结论,让兰州市公安局的领导大失所望,大大降低了办案热情,不过他们还是传讯了老张:
问:“你身为科长,为什么每次接待他们都要你亲自出马?部下办理,有什么不方便吗?”
答:“没什么不方便的!老申要的铝锭是我从兰州铝锭厂搞到,数量较大。别人办理我不放心!”
问:“您和刘洪宾的业务也很重要吗?”
答:“不错!我们请他看图纸,引进西宁钢厂机加车间从西德进口的车刀。这样比我们直接申请进口来的省事。”
问:“普通车刀不行吗?”
答:“不行,精度不够,又不耐用。我们是代人加工一批精密零部件。”
问:“那么您为什么不叫出差者进驻你厂招待所,而是跑到几公里之外庆阳宾馆呢?”
答:“这是他们提出来的,那里离火车站近。”
问:“1975年12月21日傍晚你去了庆阳宾馆,对吗?”
答:“不对!”老张嚷道:“那天是个星期天,我全天在家!”
老张的回答让张警官感到可疑,“为什么张德清那么流利的回答出1975年12月21日是个星期天呢?时间过去很久,一般人是反应不上来的!可见这个日子对他来说,是个非常特殊的日子,而且他事先想到了有人会问他这个日子!”
……
张警官兴奋至极,派人拿着张德清的几张照片跑回庆阳宾馆,苦苦地查询,1975年12月21日星期天,有没有人见过照片上的人?
功夫不负苦心人,还真的查出有一个姓赵的烧锅炉的老头见过照片上的人。老头说,当时天已黑,他正往锅炉房推一车煤,差点撞着这个人。
“当时他干嘛呢?”警官问。
“当时院内的路灯比较亮,我看见他手里抱着一包东西,急急忙忙上了大门外的一辆汽车。”
张警官高兴得手舞足蹈,眼看着凶手就要抓到,赶紧向上级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