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原创基地>作品展示
下江南(八)甪直  作者:sunkey

(人气:3377  发表日期:2006年08月23日 13:19:55)



长 桥 短 桥 杨 柳,

前 浦 后 浦 荷 花。

人 看 旗 出 酒 市,

鸥 送 船 归 钓 家。

风 波 欲 起 不 起,

烟 日 将 斜 未 斜。

绝 胜 苕 中 剡 曲,

金 齑 玉 鲙 堪 夸。

一早退了宾馆,赶到苏州火车站,将所有行李寄存在行李处,然后找到去甪直的长途车,和去同里时一样,买了带门票的车票,到甪直镇,镇口是甪直的镇标:甪端。

所谓甪直,据《甫里志》载:甪直原名为甫里,因镇西有“甫里塘”而得名。后因镇东有直港,通向六处,水流形有酷如“甪”字,故改名为“甪直”。又传古代独角神兽“甪端”巡察神州大地路径甪直,见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因此就长期落在甪直,故而甪直有史以来,没有战荒,没有旱涝灾害,人们年年丰衣足食。

初进甪直,感觉明显不如前面几个镇子,河道很窄,两边铺子里卖的东西也没有特色,像是小商品批发市场里面的东西,其实走过来才明白正是这种毫无雕琢的景致才显示甪直人真正的生活。

甪直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指教过并埋葬骨灰的地方,我们中学时曾学过的《多收了三五斗》的万盛米行就在这里。甪直也是以桥著称的,它的不同在于,这里的桥形状各异,有直桥,圆形的拱桥,梯形的拱桥等,因为河道不宽所以没有看到大桥,街上人很多,有游客,也有镇上的居民,河中摇橹的人、铺子里卖东西的人和导游以及各景点中表演的人都穿戴着统一的江南服装及头饰:梳髻髻头、扎包头巾、穿拼接衫、拼裆裤、束膀裙、裹卷膀、着绣花百纳鞋,街上到处都是穿民族服装的妇女,那么甪直的男人都哪里去了,据说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是女人主家,而男人每天只是喝茶、打牌、聊天,一天到晚无所事事,莫非甪直也是如此,或者他们是不愿抛投露面呢。

叶圣陶纪念馆就在保圣寺内,保圣寺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分元503年),寺内唐代著名雕塑家杨惠之所塑的九尊泥塑罗汉,虽历经千年苍桑,却仍然保存完好。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曾为寺题抱柱联:“梵宫敕建梁朝推甫里禅林第一,罗汉溯源惠之为江南佛像无双”。寺内的“斗鸭池”、“小虹桥”和“清风亭”,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陆龟蒙先生留下的遗迹,当年陆龟蒙隐居于此,并自号甫里先生。古银杏又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这不仅是甪直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古老的标志,而且为甪直的景色添彩增辉。目前镇上有银杏树7棵,其中在保圣寺四周有4棵,最大的一棵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

叶圣陶先生执教的课堂也已恢复,展室中不仅展出了其生前照片,还有其教育纲要等,先生的墓地坐落在寺中一角,绿树环抱之下,显得庄重沉稳。寺内空地很大,有一群甪直妇女在表演棍舞,边舞边唱,很有节奏,不过都面无表情,其实不光她们是这样表情僵硬,就是外面铺子中卖东西的妇女也是如此,我给一位卖货的妇女照相,她却浑然不觉的样子,也许这是她们不被我们这些外来人打搅的方式吧。

出了保圣寺,进入一家饭馆,顺着极窄极陡的楼梯上到二层,找了个邻河的桌子坐下,这时外面传来锣鼓唢呐声,忙探身出去,原来是娶亲表演的彩船经过,看不到新娘的模样,也不知船要驶向何家,一个女子就这样坐着船,漂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将自己交付给了别人。从保圣寺出来,经香花弄东行便见一座石库门宅院,前有青砖照壁,上镌“漪韵”两字。这座宅院就是甪直教育家沈柏寒的私邸。沈家原为富豪,房产广布,当时有沈半镇之称。沈柏寒,名长慰,又字伯安。吴县甪直人。光绪年间重建甫里书院的沈宽夫,就是他的祖父。他七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沈家是镇上有名的后起富户,在甫里书院设有家塾,并请昆山名士方还(即方唯一)来教族中子弟。沈柏寒从小得到名师的指授,打下了旧学根底。1904年,二十一岁的沈柏寒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教育系攻读。1906年,沈宅大家庭内部发生严重纠纷,祖母忧急成疾,他只得辍学回乡。当时科举已废,各地都在兴办新学,沈柏寒在日本学过两年教育,也跃跃欲试。经与好友朱文锺等人商议后,决定把甫里书院改为甫里小学。他的老师方还本是书院山长,此时改任校长,并请朱文锺、殷伯虔等人担任教师。小学开设了语文、算术、史地、图画等课,还要做体操,当地人称之谓“洋学堂”。方还任一年多后适应不了,辞职回昆山老家,于是沈柏寒自任校长。后来,他设计建造了一座幼儿园,名培本幼稚园。室内设施高级,有钢琴教唱。室外草坪上,设有秋千、滑梯等儿童体育用具。由他赴日专攻幼儿教育的女儿回来主持。1916年他因离开甪直而辞去校长职务。次年上了县参议员,推荐吴宾若为校长。1919年吴宾若不幸被火车辗伤致死,次年他再次出任校长,直到1929年因体弱多病而辞去。1953年12月病逝于苏州。沈宅的精华部分是乐善堂。这座三开间正厅是甪直镇上最豪华的建筑,不仅宽大高敞,雕饰遍布,且因前后做重轩,有冬暖夏凉之效。厅内琳琅满目的雕饰可谓富家气派十足。 北面大厅原是沈家便厅,现作为“吴东水乡妇女服饰展”的展厅。厅内有副抱柱联,其一曰:经济有成,事业俱自苦志起;读书最乐,俊彦都由名教来。其二曰:和气祥光,清声美行;尊德乐义,合泽戴仁。从前厅通往后花园的过厅中有苏州评弹表演,一五十左右的男子和一三十左右的女子,男子着大褂弹小三弦,女子着旗袍弹琵琶,中间隔一木桌,以女子唱为主,先唱然后解释,每隔半小时演一场,每场唱两曲儿。

继续走是萧宅,萧宅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占地1000多平方米,是古镇现存最完好的清代民宅。它原为镇上杨姓武举人所建,后来售予里中望中望族萧家的萧冰黎,故称萧宅。萧冰黎(1881-1946年),名钓,毕业于苏州高等师范学校。后执教于“五高”,并与沈柏寒、严大容等人一起创办电灯厂,曾任乡议会副会长,为地方公益事业作出诸多贡献。其子萧乃震早年留学德国。孙女萧芳芳现居香港。宅中二楼几乎都是萧芳芳的介绍和照片。一楼有江南丝竹表演,三个着古装的女子,一人吹笛,一人弹古筝,一人弹琵琶,球球听的很认真,弹古筝着始终在表演,而吹笛者和弹琵琶者只是作为伴奏,偶尔合入音来。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懈下来了。今年天照应,雨水调匀,小虫子也不来作梗,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哪里知道临到最后的占卜,却得了比往年更坏的课兆!……”

-------《多收了三五斗》

万盛米行的原型据闻是镇南端殷家祠堂南的万盛恒米行。始创于民国初,由镇上沈、范两家富商合伙经营。是“前店后场”的格式,店前的河埠头,就是装卸谷米的码头。一到新谷登场,这里舟船汇集,就会出现小说中所描绘的热闹场面。现在的万盛米行。位于南市下塘街南面,门面为三开间朝西店铺,面对河埠。店铺设有售粮高柜,店铺后则是宽敞的石板大院,两廊陈列有稻作农具、加工谷米的各式器具,集江南农具之大成,再现了民国年间江南米市的风貌,成为一处具有水乡生活特色景观。

沿河走下去,就是万盛米行,一进米行大门,门口有一长条桌案,案上一字摆开一溜儿木碗,木碗为倒梯形,里面盛着各种粮食,碗中插着写有粮食名称的木牌,桌案后是放粮食的竹筐,称粮食用的秤等。院中有磨、犁、打谷器、编草鞋的工具等等一大堆我没见过更叫不上来名字的农具,每样农具都可以亲自操作,展厅中还有农耕的展示,出展厅,有一大水车,游客纷纷上去踩水车,记得上学时有一种体育器材就类似水车,大家都能踩得飞快,这真实的水车可就没那么简单了,不仅很沉而且很容易踩空,有一大胖子也跃跃欲试,他刚一爬上去,水车就咯吱咯吱响,然后就开始向一头儿歪,胖子也根本没有那么灵活去踩上面的叶片,只能狼狈的翻滚下来。

从万盛米行出来,小镇也几乎走遍了,几个小镇中甪直是最小的,但是也是传统保持的最完好的。我们走过的这四个江南小镇各有特色,但是都多了不少为了旅游而人为雕琢的痕迹,我想如果要看真正的江南恐怕还是要去那些非旅游点吧。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声明:该作品版权归 sunkey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该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该作品如果涉嫌抄袭等所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作者负责。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Copyright©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