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原创基地>作品展示
捉蝉(姐姐的作品)  作者:zhangsg88

(人气:3056  发表日期:2006年06月24日 20:10:10)



在玻璃瓶内失去自由的它们常常以死相抗,一次也没有发出过响亮的叫声。

  

捉蝉



  提起蝉,许多人会想中学课本上法布尔的《蝉》,“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欢唱”。我的少年时期是在西北度过的,那里也有蝉,和其他地方的蝉不一样的是,那里的蝉个头比知了小,比独了大,粗细大约和食指差不多。叫声是这样的:“呜嘤呜嘤,哇――”,最后一声“哇”拖得调特别长,拖完后要稍微歇口气再进行下一轮的“呜嘤呜嘤,哇――”。大概因为中途喘了口气,所以叫的底气特别足,顾名思义,它的名字就叫“呜嘤哇”。

  在西北,虽然蝉的数量不是很多,只是蝉的祖先也不知得罪了哪方神圣,走哪儿也脱不了捱捉的命运。夏天来临,“呜嘤呜嘤,哇――”叫声起来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就基本和捉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我们那时候捉“呜嘤哇”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羽箭射。这个做起来比较麻烦,首先得去父亲的建筑工地上,冒着被赶骂的危险捡来废弃不用的脚手架竹排,精心挑选抽出当中比较坚韧结实的一根竹片儿,洗涮后用小刀雕琢成弓背,弓背上再略略装饰一下,两端绑上从父亲的二胡上偷抽下来的琴弦或鱼杆上取下来的鱼线,一张弓就完工了。要声名的是,这都是冒着捱揍的危险做的,而且常常要负连带责任。至于箭就比较简单了,细细的竹枝插根半截羽毛支撑平衡就行了,有所区别的是,箭的前端还固定着一根缝衣针,箭的羽部牵着细细长线,而且箭的数目只有一枝。射的时候先发现目标,出箭要快,一箭中的,然后向后一扽,细线就拽着蝉撤下来了。整个夏天,我的妹妹都象印第安小土著一样背着自己的土弓,时刻警惕随时搭弓出箭。其实这种捉法根本得不偿失,别说本身她的功夫不到家,基本射不着什么,就算偶而瞎猫碰到死耗子射得一只两只,也是半死不活的了。

  弓箭虽然好看,可是携带总是有些不方便,没关系,还有一种袖标呢。袖标可不是一般的飞标,灵感取源于粱羽生金庸的武侠小说,经过理论与实践多次磨合后发明的。用细铁丝弯成倒“Ω”形状,中间插一根普通的缝衣针扎丝固定,尾部用红色的丝线做装饰,平时可以藏在手内,需时随袖而出,衣袂飘飘,故称:“袖标”。这个袖标更是好看不中用,且易伤人伤已,发明没多久,就被母亲没收后做挑线针用了,到现在我家还放着一支呢。据母亲说,挑线很好使,故此一直当宝贝留着。

  男孩子最擅长当然是弹弓,估计每个男孩都用过,只是弹弓主要是用来打空中的飞禽麻雀和树上的走兽“居里毛”(松鼠的一种)的,虽然弹无虚发,总有种杀鸡用牛刀的感觉。且经常打得蝉翼乱飞,缺头少尾,全尸不保,因此男孩子都用纸枪居多。纸枪是用8#或10#铁丝弯制的,我只用过没见过怎么做,实在不知它那复杂的工艺流程。它的外形酷似手枪,中间扯一根橡皮筋夹纸子弹,纸子弹用宽约二三厘米长约10厘米的纸条迭成,一扣板机,纸子弹嗖的一声飞出,百发百中!就是打在人身上还挺疼的呢。如果手头连纸枪也没有,那也难不倒他们,把一根普通的橡皮筋叉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之间,中间垫上纸子弹也可以飞射而出,不过力度要小许多。

  我捉蝉的方法比较原始且基本没有什么技巧性可言,是用蜘蛛网粘,但是成功率却很高。找一根直且长的玉米杆,在顶站劈开一个约四分之一长的切口,横插一根小木棍撑开一个三角形界面,再在新结的蜘蛛网上缠绕几下就行了。弃用的旧口罩布做的网罩也很实用,都可以捉活的。只是举着个粘网或网罩捉蝉虽然收获颇丰,举久了手会酸疼酸疼的不说,最重要的是,感得自己有点傻乎乎的,一点也不摆酷,所以我们是宁肯用那些花样百出并不实用的捉蝉工具也得忍痛放弃这两种方式。

  我的父亲是一个喜欢古典诗文的人,经常呤颂“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在父亲眼中,高居树上,餐风饮露的蝉是何其的高洁。看着古诗中“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的蝉被我们糟蹋的缺头少足、非死即伤,气愤的父亲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清泉濯足、苔上铺席、牛嚼牡丹、焚琴煮鹤……

  母亲也对我们意见很大,她始终弄不明白,大中午的不睡觉,背弓执弹全副武装在太阳低下晒来晒去,象个傻瓜一样围着树打转,就为了捉几只不能吃不能玩的蝉?的确,我们一般是不捉“结巴”(雌蝉)的,捉到了也随手放了,只捉“灵巴”(雄蝉)。因为“灵巴”的尾部有两个镜片,它就是靠腿部磨擦这两个镜片发出高昂的振声。我们一直幻想着捉来的蝉也会象在树上一样“呜嘤呜嘤,哇――”地欢唱,事实上,在玻璃瓶内失去自由的它们常常以死相抗,一次也没有发出过响亮的叫声。

  童年,童年!过去的岁月仿佛就在昨日,好象在梦里,永远难忘记……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声明:该作品版权归 zhangsg88 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该作品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无关。
该作品如果涉嫌抄袭等所引起的法律纠纷由作者负责。

版权所有 回龙观社区网 Copyright© 2000-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