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河北省蔚县,属于张家口地区。张北的大地震,使张家口这个塞外山城名声远播,大概很少有人不知道张家口的。
可是,知道我的故乡蔚(yu)县的人就微乎其微了,记得有一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还把音读错了,读成wei 县。实际上,这个塞北的小县是一个大名鼎鼎的剪纸之乡。
蔚县城,是一个有着不少历史古迹的小县城。从远处走近,可以看到不知哪年建造的古城墙,象是电影中的古城堡一样。
记得许多年以前,这里有一条有水的护城河,而现在早已干枯了。大概这条河既无旅游价值,也无实际用途,人们把它当作多余的累赘了。
大概是由于交通的不便以及和外界沟通交流较少的缘故,蔚县的剪纸保持了自己极为独特的风格,在国内独树一帜。这里的剪纸绝不是那种普通而常见的单色剪纸,而是五彩缤纷的彩染剪纸。那优美的图案,亮丽的色彩在全国是唯一的。近些年,远销东南亚及西方各国,但是,这种精美的民间工艺品没有为世人所知。
蔚县的剪纸据说是借鉴了杨柳青的年画、武强的木版年画而在许多民间艺人的艰苦探索下创造出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有着200 多年的历史,其优美的构图、精细的做工为世人所惊叹。
据说日本人以及国内的某些同行,打着拍照录像、观摩学习的幌子,想偷学这种精妙绝伦的技艺,虽然都如愿以偿,但始终不得其精髓和真谛,只能望其兴叹。而其原因是由于蔚县的剪纸并不是一点就破的“绝密配方”,那是一种日积月累、许多年练就的苦功夫,任你学任你看,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领会。
这里的乡亲们叫它窗花,大概是窗户上美丽的花朵吧。每逢农历新年的时候,在熙熙攘攘的十里长街上,人的海洋,窗花的海洋,各家各户都会买上许多,贴在窗户上、门楣上,用以表达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气氛。
这是一个地处偏远的小县,四面群山环抱,县城坐落在一个环山的盆地上。在古代,这里便是雄洪苍凉的古战场。据说杨家将的杨六郎就曾在这里镇守边关。蔚县的西南部不远,就是著名的北岳恒山以及小说中常常提到的古代边关——雁门关。
在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里,对雁门关有过精彩的描绘。大侠乔峰血溅雁门,叫多少人泪洒襟衫。但在现在出版的旅游书籍中,已经没有多少雁门关的介绍了,大概随着无情的岁月流逝,那里已经化为一片灰烬。
蔚县的南部,是绵延千里的太行山脉。抗日战争期间,这里就是一个革命老区,据说聂荣臻元帅就在这里打过仗。
蔚县的东部不远,就是古代的易水。河北省古称燕赵,多有“慷慨悲歌”之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柯刺秦
王的故事,流传千古,叫多少文人骚客唏嘘慨叹不已。后人面对易水寒波,写下了很多悲凉的诗句。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上面的诗是明朝的诗人陈子龙所作,诗名叫“渡易水”。我的故乡蔚县和古易水已是不远。当北京的人们还是穿单衣的时候,这里的人们就得穿上羊毛衫了,塞外是一个风大沙多的地方。冬天,这里是朔风呼号、滴水成冰,刺骨的严寒使这里的人们都必须穿着厚厚的衣服、棉鞋皮帽。在广大的农村里,在冬天可以看到许多人穿着毡鞋,戴着皮帽、毡帽。春天,这里是黄沙飞舞、遮天蔽日,走在路上不是被风吹得前仰后合,就是睁不开眼睛。夏天和秋天是宜人的季节,没有南国的酷暑,也没有京华的炎热,是一个避暑消夏的好去处。
这里亦是一个贫瘠荒凉的地方,祖祖辈辈的塞外人都得顽强地和贫瘠、荒凉做抗争。
这里有三种其它地方少见的粮食,分别叫莜面、荞面和黄糕。
有一句民谣这样说:“四十里莜面三十里糕十里荞面饿断腰。”
莜面,是塞外一种独特的食物,适宜寒冷地区种植,无霜期短,人吃了之后极为“经饿”,也就是说吃了之后好长时间不会饥饿。偶而吃几次,味道不错。莜面卷蘸着口蘑羊肉汤,被称之为塞外的佳肴。
黄糕是一种叫黍子的谷物制作而成,极象南方糯米做的粘糕,但味道不一样,非常的好吃。黄糕伴着蒜苗炒鸡蛋一块吃,是农家待客的美味。但鸡蛋绝不能用城市中的鸡蛋,必须用农家自己养的土鸡下的蛋。荞面又叫苦荞,是一种营养丰富、有药用价值的食物,据说有降血压、降血脂的功效,极易消化,故有“十里荞面饿断腰”的说法。荞面做成象面条一样的饸饹,另外再做好美味可口的“饸饹汤”,亦是塞北的美味食物。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写下的词。的确是这样,中国最美丽的山水还是在江南的水乡,要不然乾隆皇帝怎么会六下江南?
当几多的文人墨客把灵秀的笔墨用在了江南的时候,却把塞北这个雄洪而苍凉的地方冷落了。身为塞北人,身为他乡的游子,我该拿起笔来,写下那美丽的剪纸,写下那古老的传说,也写下塞北那叫人感叹的风土人情。
本文首发于1999年11月07日“榕树下”之“旅人手记”。
请访问:
该网址不再展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