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吃,那可是大事。人民公社时生产队长为啥厉害,他掌管着社员吃饭的事。
吃粮当兵。为了吃上一口饭,可以去玩命。
看到过一个笑话:一村妇携一篮子鸡蛋去集市,路遇歹徒。事毕,村妇整理一下衣服,自言自语,我还以为他要抢我的鸡蛋呢。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不灵了。
小时候,每当家里来客人,奶奶留人吃饭时,总要说一句话:又不是60年(意思为招待得起)。
1960年饿肚子的滋味,给奶奶的印象太深了。打那以后,奶奶不喜吃菜就愿吃饭。经历过“瓜代菜”“瓜代饭”年代的人对粮食亲啊。
很长的时间中,家里每周割一次肉,全家吃一两次荤菜,尽管那时猪肉也就是7毛多一斤。
家里有次请客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那是因为我。76年我被录取到地区艺校,为答谢帮忙的人,大人从饭店要了菜,在家里请客,酒水自备。菜金是人民币5元,摆了满满一大桌,好像鸡鸭鱼肉蛋都有。从绝对数字上看,那可叫一个便宜。不过请注意,当时一个大学毕业工作满15年的人(父亲)月收入也就是50元。
饿肚子的感觉我有过,不是那种上上午第四节课时肚子咕咕叫的感觉,而是持续的饥饿感。
那是在地区艺校的一年。正长身体的时候。大锅饭,油水缺,定量的供应供不应求。于是看到白面馍那叫一个亲切。不用任何菜就着,白吃馍,也是一个香一种享受。
感谢一位回族同学,家境可能富裕一些,经常晚上带我去街上小店吃锅贴(看地方史志,应该叫王婆婆馍,是当地百姓慰劳南宋岳家军时的一种发明,“死”面烙的,内瓤里有葱花和盐)。同学现在安徽临泉县铜城镇粮店工作,有机会再见到他,吃的问题还是不愁的。
大学4年,几乎全是在学校食堂吃。头两年最好的菜也就是两毛五的溜肉片(肉都溜走就剩土豆片),一月伙食费18元(师范生国家给),菜金近15元是正常水平。有些同学还能从这有限的伙食费里结余几块出来作为日用。
曾经,女同学发起过支援男同学的运动,但很快结束。可能是明补变暗补了吧,我不知道。
现在常吃的牛肉拉面那时还没有,倒是山西的刀削面很受欢迎,便宜,吃过一次,太远,在西单。
方便面也吃过,不常吃,太贵。油炸的,两毛五一包,一次得两包,五大毛,那可是能在食堂大吃一顿还有富裕的数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