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一点儿不知道自个儿在写作上还是有些天分的,那会儿我只发愁写作文。我妈给我和我姐买了很多作文集,里面都是全国各学校里好学生写的范文,还专门订了一本叫《作文通讯》的作文期刊,一订就是很多年。我妈的意思当然是叫我们没事儿的时候多看看这些书,学学人家怎样写作文——其实她的目的也达到了,每次老师一留作文题,我就开始绞尽脑汁地冥思苦想,想这个作文题我在那些作文书里看到过没有,多数时候我不会失望,总是会有类似的题目,然后我就把这篇作文头尾改一改,变成我自己的。慢慢的,有一些作文的题目完全不相干,可是我也能从中找出一些可以抄袭的内容。令人遗憾的是,我抄的这些优秀范文从来没得过高分,这真让我怀疑语文老师的审美取向。
一直到上了初中,有一次我突发奇想给《北京晚报》投了一篇小文,当然许久也没有音信。有一天傍晚吃完饭我正躺在床上犯懒,我爸在厅里突然来了一句:“这是笑猫写的文章吗?”到现在我还记得,我是怎样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从床上一跃而起的,报纸上的黑铅字上的确印着我的名字,我的学校,我的班级。哇。当时觉得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因为第二天一上学从来不正眼看我的班主任就专门遣我去她的办公室拿教具,同时在办公室里向别的老师介绍我。可惜我的班主任是数学老师,她的文学基础太差,没有看出我写的是一篇讨伐学校规矩太多的檄文,而她的办公室里正有一个这样聪明的老师,她笑吟吟地指出了这一点,这让班主任的脸色一沉,从此再没叫我去过办公室。语文老师对于此事的态度就明智得多,在下一次的作文课上,她第一个点我的名,让我站起来念我写的作文。我战战兢兢哆里哆嗦地小声念起来,偏偏那天那篇作文是没有抄袭过《作文通讯》的,写得无比潦草。语文老师大概也深感遗憾,觉得我不过是昙花一现,又或者,那篇上报的文字压根不是我写的也未可知。反正这事儿瞬间就偃旗息鼓了,正像《红楼梦》里秦可卿嘱咐王熙凤的那几句:“……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也不过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终究“各自须寻各自门”。我又回到了灰头土脸的中等生的位置上,老师和同学们不再关注我,我也深呼一口气觉得终于踏实下来。人的惰性就是这样形成的。
后来长大了,我写的一些小文不断在网络上杂志上发表出来的时候,我妈得意洋洋地说这都要归功于她当年给我们订的那些作文大全。我心里知道这当然纯属瞎掰。不过正应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我妈爱看小说,买过很多很多小说,并且不分国籍类别年代不分主流支流,比如俄罗斯作家尼古拉.谢苗诺维奇.列斯科夫的小说你们谁读过?!我就读过,他的小说很写实,让我了解了那个时期俄罗斯的历史。那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还有印度现实主义作家普列姆昌德的作品,让我知道了印度严苛的种族制度。此外还有捷克作家的作品。瑞典作家的作品。当然美法德意日八国联军的作品买得就更多了。有一阵我写的文字总是被人认为是二流的翻译文章(重点在二流),原因是我的文字不那么本原,读起来拗口。我怀疑这大概是翻译作品看多了的缘故。不管怎么说,因为各类小说看得多了,慢慢的我真的能写出很多小文,有“瞎编的”(我妈语),有“七拼八凑的”,有“想像的”。
前几天朋友的儿子来我家玩,要写一篇关于如何从胆小变胆大的作文,那男孩儿对着作文本啃了半下午的铅笔头,朋友对我说:“你不是会写文章吗,你去帮帮他!”于是我和那男孩儿接着啃了后半个下午的铅笔头——朋友不知道,我只会写些杂七杂八乱七八糟稀里哗啦的小东西,官样文章和命题作文都是我的死穴,大概这辈子也是学不会的。
2016年6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