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在有人坐在你面前和你谈起了"红楼梦",谈起了林黛玉和薛宝钗,你很有可能怀疑他脑子是不是进水了,或者怀疑他是不是刚从回笼观医院跑出来的。
“心浮气燥”已是我们这辈人最明显的心理特征和面部特征,都怕动手慢了钱都被别人赚走了。就是没什么办法的也心里急得不行,整天心急火燎,寝食难安的盼望自己能发个大财。
我刚才就遇到了怎么一位......
这个朋友是"红"学家,是个“伪”学者.他可能看过不下100遍(可能还要多)各种版本的"红楼梦"。
上大学时和他谈话,几乎是上一堂红学讲座,根本没你插嘴的份,好在我那时也喜欢红楼梦,也看过十来遍,于是我们有共同语言,有的谈。
之后这位仁兄突然下海,忙的可以.偶尔小聚,几乎都是他的大买卖,从房地产到石油钢材同样没你插嘴的份,好在我也在做小买卖,于是我们还有的谈。
今天突然这位仁兄一反常态不和你谈大买卖了,又谈起了"红楼梦",我当时就认为这时一定要认真的听,否则这朋友将来肯定没的做。
他对我讲:他近来又看了一遍"红楼梦",发现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林黛玉,反而越来越喜欢薛宝钗了.以前喜欢林黛玉的绝代才华,欣赏她的诗篇文章,同情她的不幸,鄙薄薛宝钗的市侩,痛恨她的无情.可是现在好象心理的天平发生了180度的倾斜,反而很欣赏薛宝钗的大方得体,为人处事和人情世故,对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不谙事理 很是不满等等,等等.
其实林黛玉还是哪个林黛玉,薛宝钗还是那个薛宝钗,只是他的心态变了。
我想这可能就是他近年来四处碰壁,自感怀才不遇,急想融入这个染缸世界却摸门不着,心态的变化失衡使之将40年人生经历和红学研究体会的完美结合的新产物吧.
从喜欢一个人到讨厌一个人有时是看自己的心境,有时很快,有时很慢。
其实人的一生何尝不也是一本书,一部戏吗?你有意无意扮演着你自己,演的好时春风得意 ,演的不好时灰头土脸,最后谢幕是喜剧还是悲剧就看你的造化了。
什么时候人们脸上有了神闲气定,悠然自得的表情,都能心平气和的看待事物,我想大概那时是可以谈论"红楼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时候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