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来最大降雨,今晨统计因强降雨死亡人数37人。最让人难受的是在立交桥下,溺死水中的江苏同胞。北京也算是国际化大都市,为什么不能把基础设施建成百年建筑呢?
回头看看我们的古迹,故宫,颐和园,矗立百年的诸多老建筑,那一栋没经历过风雨?又有哪一处在风雨中变成了“海景房”?而新建建筑,雨污倒灌严重,甚至在地下,半地下的房屋内夺人生命,这是为什么?因为古人比今人更富有?是因为古人比今人科技更发达?还是因为古人比今人更具长远眼光?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建设者们没把百年大计作为使命。
很想知道61年前的那场大雨造成了多大损失,对比今天看我们进步了多少?还是退步了多少。城市的步伐太快乐了,以至于很多看不到的基础建设摇摇落在后面,看不到的事情,就要凭良心的,而“良心”真的那么靠得住吗?
我们的短视行为,不仅仅表现与此,以至于我在想,我们物质进步是靠意识的退步实现的。开发商是一定要看成本的,成本是一定会吃掉了设计保险系数的,不留余量的工程是一定无法抵御偶然多下的雨水的。以至于承建方只有一个信念:工程只要在保修期内不坏就万事大吉,别无他求。推而广之看当今“天下”,以牺牲“某某”为代价的林林总总,比比皆是,长此以往,我们还能留给后人什么呢?
作为国际大都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问什么不把百年大都会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呢?到那时,我们就不在惧怕61年不遇的雨水;不必调侃自己住的“海景房”;交的“车船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