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黑暗里哭和笑,看着别人的表演和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事呢?
《抓壮丁》
幽默的片子。有人也许还记得这个名字,但那时我们实在是太小了,没有多少印象,值得我们在懂事之后再看。几年前,从成都到重庆的大巴上,长驻成都的同事一看要放这部片子,马上欢呼雀跃,我开始还有些不屑,老片子,黑白的,能好到哪里,谁知看了一路,笑了一路。
最经典的是交换名片那一幕,哈哈,我发现其实我们中国人还是很幽默的,可文革后就差多了。
《人生》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望哥哥”。第一次开始思索陈世美的感受,第一次没有丑恶的反面人物,第一次不是“革命”的爱情——
《红高粱》
虽然当时和今天骂的人很多,但我还是觉得它拍得荡气回肠。有人说它刻意表现了中国人的丑陋,我怎么没看出来,相反,我觉得中国人很有男人味啊。
《活着》
中国人现在还不敢或不愿正视文革那段日子,甚至有人去诗意化所谓“火热的战斗的青春”,可悲。小愤青们该看看,最好看原著,写的更苦。
《长大成人》
文革后期——改革前期,是我们那一代人长大的共同印记,看这部片子有些同感。
《鬼子来了》
开始是笑,听河北话,看到姜文雨中举着斧子砍日本战俘,眼泪都快下来了。有个情节,说书的先是说日本人好,后来又说解放好,讽刺意味很浓。
《站台》
公司的好朋友是山西人,在他的推荐下,看了贾樟柯的大部分作品。我认为在《小武》、《任逍遥》、《小山回家》等作品中,《站台》最好看。他们去乡下演出的时候,模仿港台明星的样子和观众握手,然后顺手打了向他仍鸡蛋的家伙,呵呵。
《二弟》
写偷渡客的。但贯穿着温情和无奈,二弟和儿子在海边玩的那一段,以及儿子叫他爸爸的时候,挺感人的。比《十七岁的单车》成熟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