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场》书评------压抑、触动与反思
------董文
看过雷米的《心理罪》,当掩卷之后在无比激动的心情下很快写好了一篇书评,那种冲动简直无法克制,仿佛没有写完书评就会寝食难安。但是看过这部《教化场》之后,我却久久不能把书评写完,那种对作品构思的惊讶与赞叹、对作品阅读后的感动与伤怀久久挥之不去,无从落笔也无法用文字把心中的感慨描述出来。
当我们惊叹于雷米用自己独特的叙事方式创作出令人感动的《心理罪》后,原以为他会沿着犯罪心理画像模式延续着方木的故事,但让我们瞠目结舌的是,雷米又以惊人的视角为切入点,给我们描绘了一部更加气势恢宏的作品——《教化场》。如果说《心理罪》让我们欣喜感动的话,那这部《教化场》不论是在谋篇布局或者叙事情节上全面超越了《心理罪》,作品中人物众多,形象各异;案情扑朔迷离,悬疑诡异;多起案件穿插在作品中形成一个个小小的环节,各个环节互有交叉又没有丝毫繁乱;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着可单独成章的故事,而在这每个故事之间又能环环相扣看似缺乏联系实则伏笔暗埋,雷米如同织就了一张密集的蜘蛛网,但所有的丝丝缕缕最后又汇集到一个中心点上,当作者如魔术师般缓缓揭开大幕后,读者才恍然大悟真相原来如此,使读者由衷的钦佩作者的绝妙构思与非同一般的想象力。
从作品的完美程度与情节层次分明的设置上,显示了雷米在写作前做足了充分的准备,犯罪现场描述准确而不晦涩难懂,细节处理严谨而又悬念迭生,在他那独特又张弛有度的叙述中勾画出一个充满诱惑与悲情的——教化场。我始终认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互动并发生心灵的碰撞,能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心跳的脉搏。看完这部作品你能深刻体会到作者雷米的良苦用心,感受到作者这是饱和感情与激情的作品。从充满悬疑的教师节凶案现场开始,作者就不停地以压抑的、充满视觉冲击力的笔触逼迫读者无法遏制地看下去。这是雷米特有的写作手法,处处体现出电影蒙太奇般的镜头感:从方木解救人质的现场到罗家海越狱制造的连环车祸;从给鲁旭治疗PTSD病症与杀人互助小组心理剧对比的镜头切换;从鲁旭与杀人互动小组的激烈追逐的过程到结尾处杨展冷漠悲怆的表现,都如同一幅幅电影画面般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这些画面我们仿佛欣赏了一部充满悬疑惊险刺激的影片,充分感受到雷米笔下的城市,也是我们生活着的城市,充满爱恨、充满伤感、充满欲望的灰色城市……。
《教化场》中的人物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如心地纯洁却饱受伤害的沈湘,对爱执着一心报仇的罗家海,失去亲人过早担负生活压力与渴望亲情的廖亚凡,幡然悔悟而真心赎罪的周振邦,痛失亲人又爱心育孤的赵大姐,还有杀人互助小组中的每个受害者,都值得读者给予深深的同情与惋惜。作为作品中的一个小人物——杨展,雷米巧妙地以他为一条辅线穿插在作品中,他的每一次出场都会使人心痛难过,在作品中每当看到杨展与父亲发生争执,杨锦程对孩子的粗暴蛮横、冷漠与敌视,不止给孩子的心里造成伤害,也为他最终的宿命埋下了伏笔。每当看到杨展都会想起一部作品《我的哭声无人听见》,当他在天使堂外孤独地徘徊,当他在寂静的夜晚黯自神伤,他心底的悲鸣是否有人听见?是谁让天真的孩子心中伤痕累累?是谁让无辜的孩子心里只有仇恨?是谁让年幼的孩子彻底地失去生活的勇气?稚嫩的生命还是一朵尚未开放的鲜花,谁又能忍心它过早地凋零呢?当一个妄图操纵别人的命运,不惜践踏别人的尊严以达到他的“科学顶峰”,心中充满自私贪婪的邪恶欲望时,他不但丧失了道德与良知,也彻底泯灭了人性。但是善恶终有报,害人者终将害己,等待他的只有严厉的惩罚!他的归宿正好应验了作品开始伏尔泰的那句话——“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在《教化场》中也不乏温情的场面,如沈湘与罗家海那短暂的略带苦涩的相恋;渴望亲情的廖亚凡对方木的依恋与朦胧情感的倾诉;杨展在天使堂外羡慕张望的身影;鲁旭对警察事业的无限忠诚和为尊严而寻枪的执着,无不深深打动读者,为他们的遭遇掬一把同情之泪。纵观整部作品都会感觉充满使人压抑的灰色基调,从《心理罪》到《教化场》,雷米的作品中无不弥漫着强烈的爱憎观与悲天悯人的情怀,那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以自己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人生感悟用心描绘的作品,远远不只在叙述一个个犯罪的案件,更使读者思索关注犯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唤起我们重新思索对人生的态度与肩负的责任。作为读者希望雷米一直写下去,每当读者对他的作品赞赏有加时,他往往会转换全新的视角带给大家更大的惊喜。
当阅读《教化场》后我倍感压抑,于是打开门窗,走到屋外呼吸新鲜的空气,借以赶走压在心头的沉重,当雨后的天空被灰色的云层覆盖,而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云层照射大地,多希望这阳光也温暖到我们的心中,驱散心中的阴霾,让我们学会爱吧,爱自己爱家人更爱生活,让我们鼓起勇气满怀希望更加坚强地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