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回老家参加初中同学聚会,觥筹交错期间难免提到当年的种种。“百人榜”排在第二名的涛同学对我说:“当年你就爱改诗,改得可真好。”这话我琢磨半天也没想明白,啥叫“改诗”啊?我改过诗吗?真是想不起来。他进一步提示我说:“李清照的诗,你一点也不记得?”我还是茫然。
过后几天,忽然想起来,涛同学说的“改诗”其实是“写诗”和“填词”,我当年的确酷爱这一口,好像似乎大概也“改”得挺漂亮的,好像似乎大概也把作品都抄在塑料皮的本子上向人显摆过。15年后的今天,我甚至都记不起还有这么一档子事了。第一次学写绝句是在小学4年级,周围的同学还不会写作文的时候,当时的老师不太相信是我自己写的。如果现在有一个10岁的孩子把她写的绝句放在我眼前,我也不太会相信是她自己写的。
昨晚和老公去看了夜场的哈里波特3,散场后,从海淀剧院的旋转楼梯走上来,老公问我:“你以后能不能也写一个给我看看?”我心虚。老公自顾唠叨:“你要是能写出来,我一定好好伺候你,端茶、倒水、洗衣服、做饭……我相信你一定能。”我看看他优厚的条件和坚定的表情忐忑地问:“我还能吗?”一个“还”字用得不恰当,也用得辛酸。其实,我心里早就知道答案了,“放在数年前,可能还有‘能’的希望,还有‘能’的勇气。现在我知道,肯定不能了!”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也是好事。我曾经说过的名言是:知道有些事做不到,承认有些人比自己强,这是成熟的标志。
今天,唠叨这点破事的同时,心里其实正隐隐地为一个方案发愁,这个破方案,我到现在也没有一点灵感。我的灵感估计早就被狗吃了,而且是偷吃的,一点都没有察觉到。也常常想奋勇拯救一下我的灵感,但灵感这东西根本不理睬我。
那天同学聚会的时候,“百人榜”排在第一的王同学一直在张罗喝酒的事,他现在对喝酒很在行,非常了解如何劝酒、如何揣摩别人的酒量,国庆的假期里,他差不多每天喝两场,每次持续3个小时。这么多年,我妈对王同学念念不忘,在近千人的年级里排在第一,是多么大的荣耀啊!而我,她闺女只不过是个第三而已。让我妈不能释怀的原因还有一个,当年,王同学对我妈评价我说:“她也就这样了!”说某某人“也就这样了”,意思是说:也没啥希望了,也没啥前途了。
这句话我妈一直耿耿于怀到今天,我估计老妈15年后肯定很想对王同学说:“你看,我闺女现在比你强多了……”可老妈实在不了解她的女儿,现在,是她闺女自己想说这句话了――也就这样了,还能怎么样?
我老公说:“平凡一点,有啥不好?”我常常把这个俗人说过的话当真理。另外,我从来没有记恨过王同学,相反,我倒是希望他能过得更好一点。15年前,他好像特别喜欢数学吧…… |